人文經濟學如何看經濟-新華網
  • <li id="kkkkk"><wbr id="kkkkk"></wbr></li>
  • <li id="kkkkk"></li>
  • <tt id="kkkkk"></tt><tt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tt>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1/14 14:10:04
    來源:《紅旗文稿》雜志

    人文經濟學如何看經濟

    字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梢匝芯恳幌逻@里面的人文經濟學?!比宋慕洕鷮W是系統研究文化與經濟交融互動、融合發展的學科。用人文經濟學觀照中國經濟發展,可以彰顯其內生獨特性、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和文化與經濟的協同性。

      一、彰顯中國經濟發展的內生獨特性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舉世矚目的經濟發展成就。1979年至2023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8.9%,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3%的平均增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24.8%,居世界首位。以往學術界對中國經濟增長奇跡的解釋主要聚焦于資源稟賦結構、技術后發優勢、制度變遷、體制機制優勢等,較少論及文化因素。人文經濟學將文化視為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基礎性和系統性因素,解釋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不能脫離中國制度環境,也不能脫離中國的人文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毫無疑問,中國獨特的文明和歷史文化傳統系統性地塑造和型構中國經濟發展道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等傳統思想,為技術創新和制度變革提供強大精神動力?!昂蜑橘F”、“穩中求進”等理念有助于中國在經濟轉型過程中保持社會大局穩定,為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為經濟持續增長注入強勁動力。人文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深遠和持久的,文化不僅能夠塑造消費者和投資者的偏好,還能夠影響制度變革和運行。人文經濟學從文明和文化的高度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彰顯中國經濟發展的內生獨特性。

      二、彰顯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

      西方主流經濟學本質上是以物為本的經濟學,始終關注物的配置效率和增長,人的感知、情緒、價值感、道德感、洞察力、創造力等都被視為非理性因素,人僅僅是利益最大化的工具人。由于堅持以資本為中心,資本主義內部的貧富差距加大,兩極分化嚴重,從而產生動蕩和內生的不穩定性。

      人文經濟學將人視為經濟發展中最為重要的主體,人的發展不是經濟發展的手段,而是經濟發展的目的。這種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既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所強調的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也契合了中國傳統文化所主張的“萬物之中,以人為貴”,“理天下者,以人為本”的人本思想。因此,在社會再生產環節中,人不能被降格和物化為資源或生產要素,而是要在各個環節中凸顯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貫穿到經濟活動的全過程。

      在生產環節,勞動者不能僅僅被視為可以被機器或資本替代的生產要素,而應該被視為生產力中最為活躍的因素,在生產環節中居于首要位置。必須堅持勞動價值論,承認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只有活勞動才能創造價值。因此,生產環節堅持以人為本就要激發廣大職工的勞動熱情和創造潛能,既要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也要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讓勞動者都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在勞動中成就夢想。堅持以人為本的生產理念,就不用擔心人工智能會替代勞動者,勞動者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等技術促使自身素質的提升,得到更好的發展。

      在分配環節,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爸翁煜乱?,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公平分配理念深深扎根于中國文化傳統中。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最能促進生產的是能使一切社會成員盡可能全面地發展、保持和施展自己能力的那種分配方式。這要求必須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社會主義基本分配制度,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依法引導和規范資本健康發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在交換環節,個人的誠信能夠減少交易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這對于涉及多主體、委托代理鏈條較長的交易關系極其重要。市場經濟不僅是法治經濟,也是信用經濟?!叭藷o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守誠信是中華文明重要精神特質,也是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和推崇的道德思想。在交換環節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求各類經營主體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誠信守法經營,堅守正確義利觀,減少機會主義行為,增強社會合作。

      在消費環節,消費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多層次的物質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必須抓好經濟社會建設,增加社會的物質財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須抓好文化建設,增加社會的精神文化財富”。因此,我們的消費文化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要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協調、相互促進。通過建立“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機制來引領消費升級,在提升傳統消費水平的同時壯大改善型消費,培育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和健康消費等新型消費,增加服務消費供給,解決好教育、醫療、住房、養老、托幼等民生問題。

      三、彰顯文化與經濟的協同性

      西方主流經濟學秉承新古典經濟學理性選擇范式,個體的理性決策模式不會受到文化的影響,缺乏文化與經濟互動的學理機制。馬克思主義理論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闡釋文化與經濟的互動關系。文化發展水平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又能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人文經濟學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闡釋的文化與經濟的辯證關系,并進一步彰顯文化與經濟的協同性。

      在微觀領域,文化與經濟的協同性具體表現為,文化會系統性塑造個體的偏好特征,進而影響其消費、投資和創新的經濟行為,經濟行為產生的經濟績效又會反過來影響該文化的傳播與擴散,形成協同共生的關系。如果由該文化塑造下的偏好特征所呈現的經濟行為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這種偏好會得到更多的學習和采用,塑造該偏好的文化也會得到更多的傳播和擴散;反之,擁有這種偏好的人數可能會減少,該文化的社會影響力也會下降。例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義利相兼、以義為先”的義利觀,塑造了個體的社會性偏好和利他行為,能夠增強社會合作,有利于提高群體收益,促使該群體在與其他群體競爭中更具有競爭力。擁有社會性偏好的個體也會因具有更強合作精神獲得更多的合作機會,得到更多的經濟報酬和社會聲譽,這又會進一步強化這種義利觀在群體內部和群體間的傳播與擴散。

      在產業領域,文化與經濟的協同性在文旅產業中得到很好的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耙晕乃苈?、以旅彰文”準確生動地描述了文化與經濟在產業層面的協同性。以文塑旅是指文化對旅游產業內涵和品質的塑造與提升,將文化因素融入產業發展全過程,進而豐富旅游產品、提升旅游體驗、增強旅游獲得感。以旅彰文是指通過旅游活動來傳播文化價值、增強文化認同、彰顯文化自信。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24 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 141510 億元,同比增長6%。文旅產業成為提振居民服務消費的重要領域,各地都在積極將文旅產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民生產業、幸福產業。

      在宏觀領域,文化與經濟的協同性表現為文化與經濟增長的共生共榮。文化主要通過以下三個維度來促進經濟增長:一是需求側維度,通過擴大文化消費、文化事業和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等擴大總需求,推動經濟增長;二是供給側維度,通過提升勞動者主體地位和素質,弘揚勞模精神、企業家精神和科學家精神,鼓勵創新,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培育“文化+科技”的新質生產力,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增長;三是制度維度,通過營造誠實守信的市場經營環境和社會信用環境,提升政府治理、市場治理和公司治理水平,以文化賦能制度建設,系統降低交易成本,推動經濟增長。同樣,經濟增長使政府有更多的財力加大公共文化服務支出,改善和更新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制定和實施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黃凱南,作者為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副校﹝院﹞長,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糾錯】 【責任編輯:馬若虎】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