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觀察丨為千年文明記憶點亮數字未來-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4 20:41:48
來源:新華社

文化新觀察丨為千年文明記憶點亮數字未來

字體:

  水鄉烏鎮,河道蜿蜒。京杭大運河依鎮而過,帶來富饒的水運商貿,串聯起深厚的水韻文脈。

  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已連續在這里舉辦12年。今年,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專業委員會成立,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論壇首次增設。來自世界各地的同行者,跨越山海齊聚千年古鎮,共同尋找古老文明在數字賦能下新的“打開方式”。

  數字筑牢遺產存續根基——

  近六百年前的南京,曾矗立起一座舉世聞名的琉璃塔,被視為中世紀世界奇跡之一。遺憾的是,它已在戰爭中湮滅。

  面對逝去的歷史,今天的我們能做些什么?

  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全球17所學術機構攜手,共同搭建了一個跨越國界的共創平臺。上千名青年利用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出多樣方案:從數字復原到沉浸體驗、從互動游戲到公共裝置,他們創作的數字作品,讓琉璃塔在虛擬世界里再度聳立。

  這一實踐,入選了今年“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精品案例”。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館長王文溪感慨:“通過國際合作與數字創新,人類共同的記憶可以被永遠珍藏。遺產或許會消失,但它的故事將始終閃耀?!?/p>

  2025年4月16日,云岡研究院數字化保護中心工作人員黃繹帆(左)在云岡石窟進行數字化信息采集。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數字技術以其精準性與持久性,讓易損、瀕危的文化瑰寶收獲“數字保險箱”。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開展“絲綢之路沿線石窟寺數字化保護項目”,已完成云岡石窟16窟、麥積山石窟165窟的數字化保護;樂山大佛借助激光掃描與數字孿生技術,建立起高清三維模型,指導預防性保護工作;西安城墻配備3000余個監測點位以及數字方艙綜合管理平臺,實現精密監測……

  “數字化不僅是技術演進的過程。它賦予我們守護人類歷史的能力,為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新策略,并引領我們走向一個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數字未來?!眹H古跡遺址理事會空天遺產國際科學委員會主席蓋·喬拉耶夫說。

  數字搭建遺產共享橋梁——

  《落花游魚圖》中的游魚,在光影中游弋出畫外;《溪山無盡圖》的綿延河山,帶觀眾融入氣韻生動的水墨山水畫境……近日落幕的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之光”博覽會上,“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文化展示項目“光影丹青”營造出沉浸式空間,吸引觀眾排隊觀看。

  該項目從海內外1.2萬余件(套)國寶級繪畫藏品中精選40幅名作,通過5重畫境空間的數字構建,將靜態古畫轉變為融合視覺、聽覺與觸覺的多維藝術旅程。項目現場負責人表示:“有了數字技術賦能,古畫不再塵封于博物館,而是從歷史中‘走出來’,在光影中‘活起來’?!?/p>

  2025年11月7日拍攝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文化展示項目“光影丹青”現場。新華社記者 楊湛菲 攝

  數字技術打破文化遺產傳承的時空壁壘,讓千年文明能以更鮮活的姿態走進大眾生活,讓更多普通人更便捷地欣賞到文化瑰寶。

  在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論壇上,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朱鴻文透露,到目前為止,故宮約有100多萬件(套)藏品擁有“數字身份證”,數字文物庫15萬件院藏文物高清數字影像已向社會免費開放。

  “先進技術的應用,不僅實現了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存檔,更生成了可供持續利用的數字資產與經濟資源,為后代的研究與再開發提供了重要基礎?!毕ED西馬其頓大學校長科斯塔斯·尼庫認為。

 數字激活遺產價值潛能——

  數字化并非僅僅是為了留存過去,更是為了點亮未來。

  產業融合激活文化遺產生命力。湖南博物院與中國數字圖書館,聯合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推出“生命藝術——馬王堆漢代文化沉浸式數字大展”,展出10個月,參觀人次超50萬,門票收入達4500萬元。

  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千年瓷都景德鎮,自古就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聯結世界,成為中華文明與世界對話的橋梁。今天的景德鎮,既有文化共鳴,又有產業共贏:搭建起“中國陶瓷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1900多家企業與700多個品牌,孵化60多項國際文創IP,推動文化國際貿易額突破5億元。

 2025年10月18日在2025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展區拍攝的AI陶瓷銷售系統展示。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公眾參與讓文化遺產的社會價值進一步彰顯。騰訊發起“數字文物全民守護行動”,觀眾在博物館展廳內看到心儀的文物拍照上傳,每一張照片,都將成為文物數字檔案的一部分;“數字供養人”公益項目持續開展,公眾動動手指就能參與到敦煌壁畫的數字化保護工程……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劉玉珠表示,專業性較強的文物保護工作,轉化為可體驗、可感知的公共文化產品,有效提升了公眾的參與感和責任感。

  “從‘數字復制’到‘價值再生’,不僅是技術的演進,更是理念的升華。它意味著博物館不再只是文明的守護者,更應成為文化的創造者、連接者和賦能者?!敝袊鴩也┪镳^副館長丁鵬勃說。

  科技浪潮奔涌,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迎來新的契機。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助力文明跨越時空,在共創中永續,在共享中新生。(記者楊湛菲、王思北)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