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前的中原大地上,中州大學(河南大學前身)礦物地質系創建,河南大學成為我國現代地理學(地學)教育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從經緯中求真知,從山川中探規律?!卑倌陯槑V歲月,一代代河大地學人契合地理學科嚴謹規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和“融會貫通、經天緯地”的實干作風,踐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謀萬民?!钡牡貙W理念,成為全國地理學領域的重要力量。
“承百年薪火,開學科新局?!比缃?,河南大學組建了國際首個地理科學與工程學部,以綜合性、交叉性與工程化為發展理念,打破傳統學科壁壘,融合重構學科體系,實現地理學從現象描述、問題解析、機理解釋向“科學—技術—工程—實踐”四維融通的新模式轉型,為培養復合型地理創新人才提供了堅實支撐。
知河溯源,把脈黃河
黃河之畔,古都開封,河大地學已在這里發展102個春秋,一代代地學人的血脈與黃河的脈動緊密相連。
1923年,年輕的地質學者馮景蘭從美國學成歸來,第一站便選擇到中州大學,主持創建了礦物地質系。
在河大任教期間,開封正受黃河故道風沙所累,馮景蘭多次到開封北郊調查沙丘的形成及現狀,撰寫了《開封附近沙堆之成因分布與風力水力風向之關系》,這是研究黃河岸邊沉積物成因的開創性論著,也是河大地學人與黃河結緣的開始。
“治河必先知河”——馮景蘭先生發出的科學吶喊,從此流淌在一代代河大地學人的血脈之中。
“智山慧海傳真火,愿隨前薪作后薪?!卑倌觑L云變幻,河南大學地理學科一直穩若磐石,始終有大師引路,趙九章、張伯聲、王之卓、嚴愷、李長傅、李潤田等地學大師均曾在這里執教或求學。
1953年,在河南大學任教的著名歷史地理學家李長傅,發表了《中國歷史地理上的河源問題》一文,系統梳理了歷代對黃河源頭的探索,強調認知黃河自然本底對于成功治理的極端重要性。
“從馮景蘭先生的‘知河’,到李長傅先生的‘溯源’,再到今天我們利用遙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構建的‘數字黃河’,河南大學地理學科的黃河研究,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那就是以嚴謹的科學精神,探求黃河的自然演變與人地耦合規律,從而將歷史上時而肆虐的‘多病之河’,真正轉變為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河’?!焙幽洗髮W地理科學與工程學部教授秦奮說。

丁志偉(右)在為同學們講解黃河流域ETM遙感影像。(資料圖片)(組圖均為受訪對象提供)
歷經百余年發展,河大地學如今已涵蓋“數據技術—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文化傳承”四大板塊,擁有20余個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平臺。
以數據技術為例,黃河治理的復雜性,首先源于信息的碎片化和不對稱。上游一個水庫的調度,可能會影響下游幾百公里的生態;一個區域的產業用水,會擠占另一個區域的生態用水。要實現全流域的統籌協調,首先必須打破“數據孤島”。為此,河大地學團隊建成了黃河中下游數字地理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持續開展“黃河流域科學數據共享關鍵技術與應用服務”研究。
“我們自主研發了一整套地理空間數據處理、集成、管理和共享的關鍵技術,構建了基于云計算的共享服務平臺,就像為黃河打造了一個‘數字大腦’?!鼻貖^說,這個大腦里存儲著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的黃河水文、氣象、遙感影像、土地利用、社會經濟等海量數據。平臺已有超13萬個實名注冊用戶,服務了1700多個科研單位和政府部門,為近百項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小浪底水庫等重大工程建設運行提供了巨量數據服務。
近年來,無論是為黃河大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提供評估生態影響的數字“預演”,還是為黃河灘區高質量發展謀劃“生態、生產、生活”空間的優化重構,亦或是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提供學理支撐,河大地學人從未缺席,足跡遍布黃河上中下游。

河南大學地理科學與工程學部師生在蘭考進行實習實踐活動。(資料圖片)
“地理學將黃河流域從一個靜態的研究對象,變為一個動態的、可感的、可融合的知識體系?!焙幽洗髮W學術副校長、地理科學與工程學部主任劉彥隨說,“我們不僅在‘認識’它,‘保護’它,更在‘激活’它,讓黃河的文化基因,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p>
丈量大地,服務民生
河南大學地學團隊有一個別稱——“鐵塔牌地學人”,這個別稱既源于河大老校區和歷經戰火、水患、地震而不倒的開封鐵塔相鄰,也源于河大地學人百余年來踐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謀萬民?!钡捻g勁。
在河大求學、工作30余年的地理與環境學院黨委書記喬家君,生長于河南一個小村落,小時候極少有機會出縣城。年少時,從地理書上了解世界是他最大的樂趣。一入河大“地學門”,他就為做好“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這一項工作,帶領團隊調研合計10個省份、212個縣、3393個村,調研農戶超11萬戶,為相關部門決策提供強有力的科學支撐。
“第三方評估就像一臺‘質檢儀’,通過資料核查、入戶調查、干部訪談、遙感探測等方式,用‘第三只眼睛’對扶貧工作成效、貧困退出成效給出獨立、客觀、公正、科學的‘打分’,讓貧困縣‘摘帽’、貧困人口退出有據可依?!边@是喬家君常對評估團隊成員說的話。由于工作出色,喬家君所在的“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團隊”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
實際上,源于出身農家、源于地學傳統,喬家君深愛腳下的土地,分外關注農村問題,30多年如一日深耕農區經濟發展研究。他說:“人的一輩子,精力很有限,從微觀尺度解釋區域發展的規律,地理學怎么切入?我喜歡從村莊的角度切入,研究人類活動和村莊的地理承載力,為鄉村發展貢獻河大地學人的智慧?!?/p>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弊哌M河南大學地理科學與工程學部辦公樓,過道墻上的展板展示著河大地學人關注研究的課題——“城鄉可持續發展研究”“農業產業集聚研究”“人地系統科學與地理工程”“地理空間復雜性與金融地理研究”……一個個沾著泥土、關心民生的課題以這里為匯聚點,逐一提出、調研、研討、完成。

這是河南大學地理科學與工程學部地學樓外景。(資料圖片)
近年來,河大地學人圍繞中原經濟區發展、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都市圈高質量發展、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時空大數據與泛在服務、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修復等課題,深化產學研結合,先后完成區域發展戰略規劃和土地利用、旅游及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委托課題500多項,助力區域高水平規劃、高質量發展。
“地理學,探究‘地’之空間位序,解析‘理’之格局規律,地理學的本源就是研究‘人地圈’系統多要素耦合關系及其交互機理的科學,這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地理其實離我們的生產生活很近?!眲╇S教授帶領團隊借助地理工程技術,先后對毛烏素沙地、黃土丘陵溝壑區、黃淮海平原農區等400多萬畝退化及未利用土地進行綜合治理,變退化地為高產田,被稱為“大地良醫”。他始終認為,學科建設一定要秉持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學科價值根植于它能不能解決問題和產生社會效果,“科技服務國計民生就是地學人的永恒追求”。
改革創新,走向世界
河大地學樓前,有一處為紀念馮景蘭先生而設的“景蘭苑”。苑中,與馮景蘭塑像并立的,是一棵從蘭考移植而來的泡桐。
每逢新生入學,劉彥隨都會在這里講授一堂別開生面的學科思政課,從蘭考的一?!吧场敝v起,帶領同學們從馮景蘭科學家精神與焦裕祿精神中汲取力量。
“事業靠傳承,學科靠創新?!弊?023年加入河南大學以來,劉彥隨就在持續思考:如何讓河大百年地學揚長補短、提質進位?
“河南大學地理學科歷史悠久、根基深厚,只是視野沒有充分打開,只顧著埋頭苦干,少了點‘仰望星空’?!眲╇S言語間頗為惋惜,“作為地理學者來講,我心里是有點不服氣的。河大地學做得這么實,應該再上一層、再進一步?!?/p>

劉彥隨在毛烏素沙地進行治沙良種篩選與長勢觀測。(資料圖片)
破局的關鍵,首先在于學部制改革和學科創新。瞄準一流學科建設目標,在劉彥隨的推動下,2024年11月,河南大學地理科學與工程學部正式成立?!斑@是中國乃至全球第一個以‘地理科學與工程’命名的學部,將有力促進河大地學‘換道超車’?!眴碳揖f。
確立地理科學與工程交叉融合的學科定位,形成現代地理學“科學—技術—工程—實踐”四維融通的育人模式,沿循“理工結合、科教融合、校地聯合”的“三合一體”發展路徑,聚焦綜合地理學與地理工程、自然地理學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區域發展等六大學科方向……河大地學迎來發展新機遇。
“學部成立近一年來,我們已在國際、國內重點期刊發表論文100多篇,量質齊增,實現國際頂刊論文和重大項目新突破?!焙幽洗髮W地理科學與工程學部地理科學學院副院長丁志偉介紹,“今年2月,我們參與共建的空間基準全國重點實驗室正式啟動,實現了河大地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零’的突破?!?/p>
“融會貫通,經天緯地”,這一句簡短卻飽含宏大愿景的部訓,正為新一代河大地學人所篤行。
今年4月,河南大學地理科學與工程學部在黃河“開封凹陷”處打下千米深鉆,開啟破譯黃河百萬年來生長發育變遷“密碼”的科研征途。
“本次深鉆將首次創建‘開封凹陷’的完整地層檔案,從微觀尺度科學總結古代黃河頻繁改道的原因,探尋黃河故道湖相與河相變遷證據,揭示中原文明興衰與地理環境關聯機制?!眲╇S說,“同時,通過建立首個大河文明區深鉆數據庫,我們有望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乃至全球化氣候適應性人地系統調控提供‘河大方案’?!?/p>

劉彥隨(左一)在挖土壤剖面進行工程技術分析。(資料圖片)
而關于河大地學的未來發展,劉彥隨的構想也正在逐一走進現實。
“我們要立足中原,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眲╇S說,不久前,河南大學地理科學與工程學部恢復大洋洲地理研究中心、成立中亞地理研究中心,啟動了學科引智工程重大項目。河大地學走入越來越多國際學者的視野。
目前,在國家鄉村振興(蘭考)研究院,劉彥隨正帶領師生開展地理工程研學實踐活動,通過對一棵棵泡桐樹、一粒粒黃河沙、一幅幅遙感影像、一個個城鎮鄉村的調查研究,深入領會如何為大地“把脈”“開方”。
“讓河大地學真正經世致用,服務國之大者?!眲╇S充滿信心。(記者 韓朝陽 袁月明 衛子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