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27日,在生命最后時刻,一位革命志士高聲吟誦《就義詩》,英勇犧牲,年僅28歲。這位英雄就是劉國鋕。在獄中,面對敵人勸誘,他曾斬釘截鐵回答,我死了有黨,等于沒死;我如出賣組織,活著又有什么意義。
是什么力量,讓劉國鋕放棄生的希望,毅然赴死?我們今天重溫劉國鋕的故事,又能得到哪些新的感悟?本期《習近平講述的故事》為您娓娓道來。
劉國鋕,1921年出生于四川瀘州一個富商家庭,家境殷實。1936年,15歲的劉國鋕考入成都建國中學。在校期間,他閱讀《大眾哲學》等進步書籍,樹立了尋求真理的信念。高中畢業后,劉國鋕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并于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4年,劉國鋕從西南聯大畢業,家里計劃讓他去美國留學。那時,中共中央南方局發出“青年人應該到農村去,到敵后去”的號召,上級黨組織決定派他到云南農村開展地下工作,劉國鋕不想放棄這個機會,便拒絕了家中的安排。他選擇只身前往云南陸良中學,以教師身份為掩護,開展黨的革命工作。
劉國鋕等人組織學生辦墻報、唱革命歌曲、讀革命書籍,為革命培養人才。陸良中學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進步學生。與此同時,劉國鋕還和同志們一起積極開辟抗日游擊根據地、發展革命力量,但在不久后引起國民黨當局注意。當地國民黨駐軍策劃逮捕他們,劉國鋕被迫離開陸良,回到重慶。
劉國鋕返回重慶后,做了不少革命工作。聞一多先生被暗殺后,劉國鋕在《新華日報》上發表《略論聞一多先生》的文章,號召人們“沿著聞先生的道路前進”?!缎氯A日報》被迫撤返延安后,劉國鋕又參與當時中共重慶市委機關報《挺進報》的發行工作。
1948年4月,因叛徒出賣,劉國鋕不幸被捕,家人想方設法進行營救。國民黨特務也答應了劉家開出的豐厚條件,但他們要求劉國鋕必須登報脫黨。劉國鋕斬釘截鐵地說,我死了有黨,等于沒死;我如出賣組織,活著又有什么意義。
在去往刑場的路上,劉國鋕高聲朗誦在獄中未寫完的詩,隨后于松林坡刑場犧牲。彼時,距離重慶解放只剩不到三天。
在生死之間,劉國鋕堅守信仰,用生命書寫了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劉國鋕的故事告訴我們,理想信念堅定和對黨忠誠是緊密聯系的。理想信念堅定才能對黨忠誠,對黨忠誠是對理想信念堅定的最好詮釋。
總監制:霍小光
監制:李拯宇
出品人:孫志平
制片人:樊華、張平鋒
統籌:韓珅、王志斌
編導:李林欣、武瑩景、曹彥語、張文嶸
記者:陶冶、張海舟、趙小帥、蕭永航、劉海、孫敏
包裝:夏勇、韓彤(實習)
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
新華通訊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