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觀·回響丨用匠心修復時光-新華網
  • <li id="kkkkk"><wbr id="kkkkk"></wbr></li>
  • <li id="kkkkk"></li>
  • <tt id="kkkkk"></tt><tt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tt>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7/06 19:22:04
    來源:新華網

    鏡觀·回響丨用匠心修復時光

    字體:

      2023年7月,正在四川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在文物保護與修復館,習近平走進文保修復工作區,同現場工作人員親切交流時指出:

    泱泱大國、文史浩瀚

    無數珍貴的文物遺存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血脈

    文物保護與修復

    是真正的“慢功夫”

    需要一代代的文保人才

    持之以恒、久久為功

    時值盛夏

    2025年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

    在四川瀘州舉行

    來自全國的參賽選手同臺比拼

    在交流學習中展現出工匠精神

     2025年7月5日,來自天津國土資源和房屋職業學院的張玥在完賽后清理工作臺。19歲的她是一名大二學生,也是本屆大賽中年齡最小的選手。本屆大賽參賽選手平均年齡40.5歲,最大的59歲,老中青三代技能人才同臺切磋,交流互鑒。

      2025年7月4日,來自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的選手楊平在比賽現場修復文物。近兩年來,在約200名文物保護修復工作者不懈努力下,已有4000多件三星堆出土文物得到修復。

      2025年7月5日,來自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的在讀博士黃偉(前)在比賽現場修復文物。在進入決賽的293名參賽選手中,本科及以上學歷超53%,其中包括45名碩士和1名博士。越來越多高素質人才加入到文物保護修復的隊伍中,為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2025年7月5日,選手方文含在賽場用噴筆為修復的瓷器補色。

      2025年7月5日,選手伊文龍在修整即將完成的作品。

      2025年7月5日,選手在賽場使用工具修復瓷器。

      2025年7月4日,選手在紙張書畫文物修復師賽區參加比賽。

    比拼中的大放異彩

    來自日復一日的細心鉆研

    賽場之外,放眼全國

    一大批文保工作者,牢記殷殷囑托

    久處方寸之間,匠心復現歷史

     2025年5月30日,文物修復師在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院修復琺瑯器。

      2025年4月15日,在山西大同云岡研究院可移動文物修復室,工作人員孫麗娜在修復一件鐵器。

      2025年4月9日,武漢大學文化遺產智能計算實驗室團隊成員在洛陽龍門石窟魏字洞使用關節臂掃描儀對佛像進行數字化掃描。從2005年起,龍門石窟研究院開始為龍門石窟建立數字化檔案,借助激光掃描、高清攝影等技術手段收集文物數據,以數字的形式留存千年石刻群的風貌,致力于讓這一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石窟瑰寶“芳華永駐”。

      拼版照片:左圖為洛陽龍門石窟萬佛洞窟前南壁菩薩造像的3D打印模型;右圖為利用數字化技術復原后的3D打印模型(2025年4月10日攝)。新技術、新材料的廣泛應用提升了文物保護的效率和水平,也為“最小干預”“修舊如故”提供了更多可能。

      2024年7月22日,在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文物保護與修復館,游客在參觀修復后的金面具??萍假x能讓文物活起來,觀眾得以參與一場能“聽見”“觸摸”“走入”的跨時空文明對話。

      2024年5月16日,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中心,文物修復師高愚民用儀器研究分析文物材質。

      2023年7月25日,在天津大學建筑學院長城研究團隊的工作室內,建筑學院特聘研究員李哲展示通過手機AR技術實現的長城數字化成果。為了將長城文物資源轉化為可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的數據資源,該團隊利用無人機超低空飛行等手段,對長城進行掃描式的連續圖像采集,并通過軟件處理生成現狀三維模型,用于隱藏資源發現、文化遺產展示、病害分布調查與成因分析等多個領域。

    記者:李賀 牟宇 王菲 詹彥 李嘉南 唐文豪 孫凡越

    編輯:畢曉洋 張曼怡 張浩波

    新華社攝影部制作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