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牘,取材竹木、記載文字
是紙張發明前中國書籍、信札的主要形式
也是華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
對簡牘保護研究做出重要指示

2025年10月28日,《簡讀中國——中國出土簡牘展》在湖北省博物館舉辦,集中展示近年來我國古代簡牘保護研究成果。

這是10月28日在《簡讀中國——中國出土簡牘展》上拍攝的曾侯乙墓竹簡。

10月28日,《簡讀中國——中國出土簡牘展》在湖北省博物館舉行。

這是10月28日在《簡讀中國——中國出土簡牘展》上展出的武威漢簡甲本《禮儀·服傳》。

由殷商至魏晉
簡牘是中華先民常用的書寫載體
多年來,各地文物考古工作者
精心發掘、小心提取
讓這些脆弱而珍貴的文化遺產
得以重見天日

這是在湖北省云夢縣城關鎮拍攝的鄭家湖墓地考古發掘現場。2021年,鄭家湖墓地出土了一批珍貴的文字材料,除遣策類木牘外,最為珍貴的是戰國末期墓葬M274所出木觚(一種多棱體木牘),正反兩面各7行,每行書寫50余字,全文約700字。同年,鄭家湖墓地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這是湖北云夢鄭家湖墓地戰國末期墓葬M274內出土的木觚。

考古工作者在云南河泊所遺址現場進行清理發掘工作(2022年9月21日攝)。近年來,古滇國考古獲得重大突破,云南河泊所遺址出土大量漢代封泥和簡牘。這表明西漢中央政府已對云南行使治權,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實證。

考古工作者在清理云南河泊所遺址出土的簡牘(2022年9月21日攝)。

簡之長者,可以書史
牘之短者,可以書啟
從補史典籍到信札家書
出土簡牘種類豐富、題材多樣
記載著古代中國生活的方方面面
蘊含著重要的文獻、學術和藝術價值

2025年6月6日,《家國信史——長江中游簡牘文物展》在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開幕,現場展出長江中游各類重要簡牘文物220余枚、其他相關文物20余件(套)。展覽展出的里耶秦簡《九九表》,是先秦乘法口訣的實證。

這是在《家國信史——長江中游簡牘文物展》上展出的益陽兔子山“秦二世元年詔書”秦簡(2025年6月6日攝)。

這是2024年4月19日在長沙簡牘博物館拍攝的三國時期賦稅簡。湖南是簡牘出土大省,出土的簡牘時代序列完整,不僅有戰國時期的竹簡,還有秦、漢、三國、西晉的簡牘。內容也極為豐富,包含了大量的戶籍、賦稅、倉儲等檔案資料和行政、法律文書,以及各種古代典籍,具有巨大的歷史研究價值。

簡牘,多以墨書于竹木
水泡土埋,讓簡牘本體異常脆弱
多年來,各地文保工作者
孜孜不倦、刻苦攻關
形成了有效的簡牘保護方法
為長久保存和活化利用
提供有力支撐

2025年4月24日,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簡牘工作室工作人員在清理竹簡。成立于2003年的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簡牘工作室承擔了全國約80%的簡牘保護工作。結合多項重大科研課題研究,中心文保工作者成功研發出一系列竹木簡牘保護關鍵技術,針對飽水簡牘出土后因環境改變、水分流失、微生物入侵等導致的病害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2025年4月24日,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簡牘工作室工作人員在處理竹簡殘片。

2025年4月24日,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簡牘工作室工作人員在清理竹簡。

文以載道,道以育人
一場場展出展覽
一系列文創體驗
讓古老的簡牘活起來
讓璀璨的華夏歷史
在年輕人心中
扎根拔節、開枝散葉

2025年10月21日,觀眾在“極目楚天——湖北歷史文化陳列”展覽上參觀云夢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睡虎地墓地位于湖北省云夢縣,近半個世紀前出土的湖北云夢睡虎地秦簡是中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秦簡。

2025年10月6日,游客利用國慶長假來到長沙簡牘博物館參觀。

甘肅簡牘博物館工作人員在整理自己制作的簡牘,準備用于博物館的社會教育體驗活動(2023年10月25日攝)。甘肅簡牘博物館藏的近4萬枚漢簡記載的內容涵蓋政治經濟、絲路貿易、詔書律令、仁孝之義、情誼往來等,如同一部記錄兩千年前漢代絲綢之路的“百科全書”。

2024年3月16日,孩子們在長沙簡牘博物館參與社會教育活動“探秘簡牘的清洗與保護”。

2025年10月21日,觀眾在湖北省博物館購買云夢睡虎地秦簡冰箱貼。

制作:畢曉洋 李賀 許睿
攝影:謝環馳 肖藝九 伍志尊 江文耀
程敏 陳斌 薛宇舸 陳振海 牛曉雷
新華社攝影部制作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