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新華網
  • <li id="kkkkk"><wbr id="kkkkk"></wbr></li>
  • <li id="kkkkk"></li>
  • <tt id="kkkkk"></tt><tt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tt>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1/22 08:15:24
    來源:《瞭望》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

    字體: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都要緊緊圍繞、毫不偏離這條主線。

      近年來,內蒙古把全面貫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融入全區各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出臺法規規章、制定政策性文件都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基本前提,增進文化認同培固民族團結之根,強化共建共享彰顯民族團結之效,推進綠色發展夯實民族團結之基。

      近日審議通過的《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取得新成效”作為“十五五”時期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展望2035年,內蒙古提出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邊疆民族地區共同富裕上繼續走在前列,在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安全穩定屏障上繼續走在前列,與全國一道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內蒙古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加強文化建設,通過全面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全面促進文化互嵌、全面優化文化供給,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著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近兩年,隨著邊境基礎設施改善,牧民格日勒其木格在草原上建起羊肉加工廠,收購周邊牧戶家的活羊,屠宰、加工后運到城里銷售?!拔覀兊匿N路很好,加工廠每年銷售羊肉10萬斤,為周邊牧民增收30余萬元?!彼f。

      內蒙古大力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打造現代煤化工產業體系,堅持源網荷儲協同推進,扎實做好“追風逐日”的文章。

      “三北”工程攻堅戰中,內蒙古探索實施農牧民參與生態建設的“以工代賑”治沙模式,推動生態改善和牧民增收雙贏。兩年來,內蒙古累計帶動17.78萬農牧民參與治沙,發放勞務報酬24.68億元。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殷耀 勿日汗 于嘉

      牧歌悠揚頌團結,炊煙裊裊見平安。在祖國北疆,一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諧畫卷徐徐鋪開。

      內蒙古自治區是黨領導下成立的首個省級民族自治區,長期呵護和保持了模范自治區的崇高榮譽。在這里,“齊心協力建包鋼”“三千孤兒入內蒙”的動人故事,訴說著各民族團結奮斗的光榮傳統,長城沿線文物、萬里茶道遺跡見證著各民族交融匯聚成為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都要緊緊圍繞、毫不偏離這條主線。

      2023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2024年1月,國家民委印發《關于支持內蒙古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從六個方面提出二十二條具體措施。國家層面的政策措施,為內蒙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重要支持。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關于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的決定》《關于全面貫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的若干措施》《內蒙古自治區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促進條例》……近年來,內蒙古把全面貫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融入全區各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出臺法規規章、制定政策性文件都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基本前提,增進文化認同培固民族團結之根,強化共建共享彰顯民族團結之效,推進綠色發展夯實民族團結之基。

      近日審議通過的《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取得新成效”作為“十五五”時期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展望2035年,內蒙古提出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邊疆民族地區共同富裕上繼續走在前列,在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安全穩定屏障上繼續走在前列,與全國一道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如今,內蒙古各族干部群眾合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共同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篇章、齊心筑牢祖國北疆萬里綠色屏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工作主線正有形、有感、有效落細落實,持續滋養內蒙古大地。

      在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民間藝人為游客展示達斡爾族刺繡技藝(2025年4月28日攝) 新華社發

    以文化認同培固民族團結之根

      走進搬入新址的內蒙古博物院,以中國朝代為軸展開的內蒙古通史展,將內蒙古地區生活過的各民族發展進程形象地納入中華民族發展進程中,讓各族群眾對國家社會發展和重要歷史節點產生共同感知。

      “新館今年6月底開館以來,接待觀眾206萬人次,每天近80%的觀眾將通史展列為首選參觀內容?!眱让晒抛灾螀^文物局博物館處副處長張亞強說,內蒙古依托全區158家博物館,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轉化為“有形”的具象表達。

      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內蒙古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加強文化建設,通過全面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全面促進文化互嵌、全面優化文化供給,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著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全面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內蒙古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將其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工作,以語言相通促進心靈相通、命運與共。

      走進通遼市第六中學校園,可以看到歷代書法大師碑帖、師生們的優秀書法作品掛滿教學樓走廊。學校通過書法課、經典誦讀等形式,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融入日常,激發青少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皩W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將給少數民族孩子帶來更多發展機遇,更好擁抱現代化?!痹撔=處焺⒑箻氛f。

      內蒙古創設“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環境,啟動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提升項目,通過組建教研專家團隊、配置學前智能助教系統、打造中小學專題課堂、搭建教師智能學習平臺、開發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屬教育資源等方式,不斷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水平。

      全面促進文化互嵌。內蒙古持續挖掘各民族團結奮斗、守望相助的歷史史實和鮮活故事,推出體現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具有中華文化底蘊的符號形象,將這些元素體現于實物實景實事中,促進各族群眾人心凝聚、精神相依。

      在呼和浩特市草原絲綢之路公園,100多件精美雕塑描述著這座塞北城市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敖z路駝幫”雕塑群還原這片土地千年前的貿易場景,領頭駱駝駝鈴上雕刻的多民族文字清晰可見;雕塑“胡商遇雨”生動刻畫各族商賈共披氈帳的場景,展現各民族群眾互幫互助的溫情……

      “呼和浩特市在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中融入體現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符號和形象,推動各民族互嵌融居理念融入城市建設全過程?!焙艉秃铺厥忻褡迨聞瘴瘑T會黨組書記、主任李強說。

      內蒙古積極打造多民族互嵌式社區,通過開展宣傳教育、管理服務、政策解讀、糾紛化解、扶弱濟困、文藝活動,完善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環境,推動各族群眾由居住空間的互嵌逐漸上升為心理互嵌,促進文化互嵌。目前,內蒙古已在社區、村嘎查打造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陣地2057個,培育各民族互嵌式社區示范標桿2800余個。

      赤峰市松山區臨潢家園社區最熱鬧的地方,就是“民族團結之家”。在這里,由各族居民組成的社區烏蘭牧騎排練著蒙古族舞蹈;手工坊中,漢族、蒙古族、朝鮮族的老人邊做刺繡,邊拉家?!?/p>

      “我們依托黨群服務中心,搭建集政務辦理、民族融合小課桌、書法繪畫和民族技藝傳承等功能為一體的‘民族團結之家’綜合服務體,促進社區各族群眾和睦相處?!迸R潢家園社區黨委書記吳曉華說。

      全面提高文化供給質量。內蒙古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展館展覽、演出表演、公共文化設施、旅游景區建設之中,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能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滋養身心。2025年,內蒙古投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資金8.84億元,推動優質文化資源向基層延伸,保障各族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呼麥藝術是北方各民族交流、碰撞出的藝術,蘊含著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文化基因?!把芯匡@示,流傳于蒙古族中的呼麥藝術是中國古代長嘯藝術的現代遺存?!眱让晒艓煼洞髮W音樂學院教授楊玉成說。

      近年來,眾多新生代樂隊組合將長調民歌、呼麥、馬頭琴音樂等傳統文化加以創新,創建出一個個“下得了牧區,進得了市場,走得出國際”的新時代“草原音樂輕騎兵”,在世界舞臺唱響中華優秀音樂文化。

      內蒙古通過保護性開發元上都、遼上京、趙長城等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呼麥、長調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共同體元素,將這些文化遺產打造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鮮活素材”。

      更多“鮮活素材”正在涌現。以長城為例,內蒙古2024年新發現長城遺址215處,豐富了長城沿線各民族活動的歷史實證。同時,探索長城文化與旅游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建設呼和浩特市長城文化博物館等一批文博、旅游場所,讓古老長城“活起來”。

      在內蒙古包頭市青山區一家新能源材料生產企業,工人在車間內工作(2023年2月15日攝) 連振攝 / 本刊

      以共建共享彰顯民族團結之效

      48歲的牧民格日勒其木格,生活在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草原上。這里距中蒙邊界5公里且人跡罕至,但她的生活并不閉塞。

      近兩年,隨著邊境基礎設施改善,牧民格日勒其木格在草原上建起羊肉加工廠,收購周邊牧戶家的活羊,屠宰、加工后運到城里銷售?!拔覀兊匿N路很好,加工廠每年銷售羊肉10萬斤,為周邊牧民增收30余萬元?!彼f。

      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凝聚人心、增進團結的基礎。內蒙古立足農牧業優勢、能源產業優勢,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主動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戰略,積極拓展國際交流合作和國內區域合作領域,在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更大作用,為扎實推進各民族共同富裕奠定物質基礎。

      重點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共同走向現代化。內蒙古各族干部群眾共同奮斗,做好現代能源經濟這篇文章,推動農牧業轉型發展,積極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努力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闖出新路。

      發展綠色能源,厚積發展底氣。內蒙古大力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打造現代煤化工產業體系,堅持源網荷儲協同推進,扎實做好“追風逐日”的文章。

      在內蒙古久泰集團生產車間,烏黑的煤炭經過復雜的化學反應,變成白色的聚乙烯、聚丙烯顆粒。這些煤基新材料可替代石油制品生產滌綸,還可用于醫療、航天、汽車等領域。

      如今,內蒙古已建成國內規模最大、門類最全的現代煤化工產業集群,建成以新能源為主體的能源供給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2024年,新能源總裝機達1.35億千瓦,超過火電裝機,煤炭就地轉化利用規模超過1億噸/年。

      做強現代農牧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發展。錨定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內蒙古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黑土地保護、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步伐,提標提質優化牛羊肉乳產品供給結構。

      依托糧、肉、乳、草等特色資源,內蒙古建設7條農牧業重點產業鏈,進一步擴大產業優勢,創建13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和70個農業產業強鎮,加快農牧業科技成果大面積推廣應用,大力發展設施農業、舍飼圈養、庭院經濟和農副食品加工業,拉動各族群眾參與養殖、種植、加工、流通等各環節增收致富。2024年,通過幫扶產業項目已累計帶動214萬人次農牧民增收。

      2024年,內蒙古糧食總產量820.1億斤,居全國第六位,羊肉、牛肉、牛奶、羊絨產量居全國第一,名特優新農產品總數居全國第一。

      建好經濟走廊,持續向北開放。內蒙古著力將區位優勢轉化為開放優勢、發展優勢,持續深化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強化與蒙古國、俄羅斯等毗鄰國家通道銜接。

      每周一清晨,蒙古國冷藏車司機畢德日雅開車從烏蘭巴托出發,駛入二連浩特市一家果蔬糧油進出口園區。新鮮的中國果蔬,第二天晚上就能擺上烏蘭巴托超市的貨架。

      二連浩特承擔著蒙古國70%以上日用品和80%果蔬的陸路進口運輸任務,被稱為蒙古國人的“后備大超市”。今年上半年,經二連浩特口岸出口果蔬8.9萬噸,同比增長23.9%。

      內蒙古建設中蒙兩國間第二條跨境鐵路,推進中蒙二連浩特—扎門烏德經濟合作區建設,發展銅、鐵、煤、木材等主要進口產品精深加工,中蒙農產品出口“綠色通道”已成為兩國經貿往來的重要紐帶。

      2024年,內蒙古陸路口岸貨運量超1.2億噸,客運量達511萬人次,繼續領跑全國陸路口岸。經內蒙古二連浩特口岸進出境中歐班列貨運量突破2000萬噸大關,開行列數超2萬列。

      深入推進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讓建設成果惠及各族群眾。內蒙古持續完善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中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優化基礎設施建設,著力補齊發展短板。內蒙古2023年啟動邊境地區“水電路訊”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三年行動,統籌推進農村牧區水、電、路、氣、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

      這項致力于打通邊境農牧區“毛細血管”的工程,累計投入203億元。目前,已建成供水井2058眼,新建改造供電線路9746公里,貫通各等級公路1676公里,建成邊疆基站633座,鋪設光纜6966公里,邊境331國道4G信號覆蓋率由47%提升至82%。

      完善醫療服務體系,織密健康保障網。內蒙古積極建設緊密型縣域醫共體,以村衛生室為基礎、醫共體分院為支撐,家庭醫生為紐帶、醫保政策為兜底,構建起層層遞進的鄉村醫療服務體系,更好滿足邊境群眾的醫療需求。

      位于中蒙邊境上的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甘其毛都鎮,當地群眾在口岸上就能享受到上級醫院的專業診療,一些疑難病癥的檢查數據和影像資料可實時上傳至旗醫院。受益于緊密型縣域醫共體,邊境群眾享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衛生院醫護人員的業務能力也得到提升。

      2024年,內蒙古建成緊密型縣域醫共體61個,“基層檢查、上級診斷”影像共享中心覆蓋全區一半以上衛生院。

      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內蒙古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讓邊境地區學生更愿意留在本地就讀,支持集團化辦學,通過“名校領銜”“優質校+鄉村?!薄敖逃撁恕钡榷喾N形式開展結對幫扶,推動20個邊境旗(市、區)至少有1所優質校結對幫扶。

      百靈廟中學位于中蒙邊境上的包頭市達茂旗,這里的高三學生可享受與包頭市區一樣的優質教育資源。這所學校與包頭市3所優質中學建立聯合委培機制,每年從高三年級按成績選拔20~30名學生到委培學校就讀,高考成績明顯提高。

      2024年,內蒙古下達資金1.03億元,支持邊境地區70所義務教育學校改善辦學條件?!笆奈濉睍r期以來,累計下達資金5.58億元,支持邊境地區410所義務教育學校建設。

      小演員在內蒙古卓資縣第六屆“吉祥九曲 美麗卓資”文化旅游節開幕現場表演(2025年2月11日攝) 李志鵬攝 / 本刊

      以綠色發展夯實民族團結之基

      今年,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70%的治沙任務通過項目合作方式吸納廣大牧民參與,向牧民支付的管護費和務工費約占工程款總額的30%。蘇尼特右旗林業和草原局局長任志忠說,牧民就近生產草方格沙障等治沙物料,降低運輸成本,還能在家門口就業,實現治沙富民“兩促進”。

      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是各族群眾凝聚共識、共同發展的重要紐帶。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保留著大面積的原始生態區域,各民族傳承著敬畏自然的傳統生態理念。

      內蒙古牢記“國之大者”,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通過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健全全民參與新機制,既推動生態惠民與綠色富民“雙增效”,更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理念成為各民族共識。

      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筑牢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內蒙古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推動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目標有機結合,守護好大草原大森林,打好三大標志性戰役,保護好北疆大地水脈。

      齊心共守大草原大森林。草原森林是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各族群眾共同守護。內蒙古實施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重點國有林區停止商業性采伐等措施,讓9.7億畝草原春天休牧,在興安林海停止砍伐,讓美麗大草原、北方大森林成為祖國北疆最亮眼的綠色。

      每年4月,呼倫貝爾草原上的牛羊回到棚舍,草原開啟45天的“帶薪休假”,等待牧草返青。鄂溫克族自治旗錫尼河東蘇木牧民其其格說,休牧期政府按牧戶草場實際面積發放補貼,用于購買飼草料。

      如今,內蒙古生態退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穩定在45%,大興安嶺林區森林蓄積量較停伐前增長28%。

      合力打贏“三北”工程攻堅戰。內蒙古依托各族群眾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集中力量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科爾沁和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在這場跨區域、多民族協同推進的攻堅戰中,內蒙古各族群眾并肩治沙、攜手護綠,凝聚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合力。

      在科爾沁沙地南緣,通遼市奈曼旗白音他拉蘇木牧民寶秀蘭和鄉親們播種黃柳?!拔覀兿硎芄媪盅a貼、造林補貼等優惠政策,還經營林下經濟,嘎查里各族鄉親一起種樹增收,大家治沙積極性越來越高?!睂毿闾m說。

      攻堅戰施工期,內蒙古各族群眾拿出“大會戰”氣魄,以日均6萬畝速度推進防沙治沙,兩年多時間里累計完成防沙治沙5272萬畝,片片新綠持續延展。

      攜手共護北疆水脈。內蒙古實施岱海生態應急補水工程、引綽濟遼工程等重點河湖濕地生態補水工程,推進黃河內蒙古段河道治理,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在黃河內蒙古段、呼倫湖等治理中,各族群眾攜手巡河護水、共治污染,在共守“生命之源”中深化休戚與共的認知,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

      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副廳長王一嶺介紹,內蒙古將沿黃河地區45%的國土面積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組織實施荒漠化土地和水土流失治理等重大工程,集中整治黃河河道亂占、亂采、亂堆、亂建問題。

      如今,黃河流域內蒙古段35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顯著提升,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等草原湖泊水質明顯改善,湖面萎縮趨勢得到扭轉。

      加強紅線管理,守好生態環境生命線。內蒙古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從源頭建立“綠色標尺”、落實落細監管責任、積極凝聚全社會力量,不斷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更好守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生命線和增進各族群眾生態福祉的幸福線。

      制定分區管控新標尺。內蒙古嚴格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控,在編制國土空間規劃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59.69萬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一半以上。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將全區分為1892個管控單元,提前評估資源開發、產業布局、城鄉建設、重大項目選址等。

      “自治區和各盟市根據管控單元特征,相應制定差異化準入清單,提出準入要求總計超萬條?!眱让晒抛灾螀^生態環境廳副廳長趙世德說,內蒙古已初步形成全域覆蓋、跨部門協同、多要素綜合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為生態環境管理提供新的政策工具。

      打好責任監管組合拳。內蒙古編制完善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深化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對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嚴格問責、終身追責。全區范圍內構建起五級河湖長制管理體系,1.66萬名河湖長管好河、護好水。長期保持打擊毀林毀草違法違規行為高壓態勢,開展林草領域倒查10年、打擊毀林毀草、“三北”地區林草濕荒綜合執法等整治行動。

      內蒙古系統治理毀林毀草問題,近五年累計整治涉林涉草問題6.16萬個,恢復林草植被115萬畝,挽回經濟損失近29億元。

      健全全民參與新機制。內蒙古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的企業責任體系、全民行動體系、市場體系、信用體系、法規政策體系,積極引導各族群眾、社會團體等由治沙“看客”變“主角”。

      “三北”工程攻堅戰中,內蒙古探索實施農牧民參與生態建設的“以工代賑”治沙模式,推動生態改善和牧民增收雙贏。兩年來,內蒙古累計帶動17.78萬農牧民參與治沙,發放勞務報酬24.68億元。

      內蒙古的生態狀況如何,不僅關系自治區各族群眾的生存和發展,也關系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內蒙古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在祖國北疆構筑起綠色長城,既為內蒙古各族群眾守護美好家園,更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筑牢安全屏障。

      內蒙古將矢志不渝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全面貫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繼續發揚民族團結的光榮傳統,共同守衛祖國邊疆,共同創造美好生活,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

    (《瞭望》2025年第47期)

    【糾錯】 【責任編輯:張樵蘇】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