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自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實施以來,中國航天人傳承“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一次次向科學難題發起挑戰。恰逢航天醫學全國重點實驗室科普活動周,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究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航天醫學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李瑩輝走進北京錢學森中學,為該校400余名青少年帶來《傳承航天精神,為了下一站高飛》弘揚科學家精神科普報告。
載人航天是世界高新科技中最具挑戰性的領域之一。我國幾代航天人用了三十余年,建成了自主建造、獨立運行的“天宮”空間站?!爸袊d人航天事業的發展,離不開載人航天精神的強大支撐?!崩瞵撦x說。
載人航天,以人為本,航天員在載人航天中處于重要的主體地位。在報告中,李瑩輝為現場的同學們講解了航天員是如何進行訓練的。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想成為一名航天員,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從中性浮力水槽訓練到著陸沖擊訓練,從聽力測試訓練到離心機超重耐力訓練,在外人看來,這些日常訓練會讓人苦不堪言?!斑@些壓力對普通人來說可想而知,但航天員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按照這些特定規則流程進行訓練,似乎已經忘了辛苦?!崩瞵撦x說。
載人航天工程涵蓋了力學、天文學、地球科學、航天醫學、空間科學等眾多科學領域。其中,航天醫學是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的重要學科,研究制約載人長期飛行的健康問題,為航天員太空長期健康生存提供理論基礎與技術支撐。航天醫學全國重點實驗室是承擔載人航天健康保障任務的科研團隊,作為航天醫學全國重點實驗室的主任,李瑩輝從航天員的航天服飾到日常飲食,從生命保障到空間站起居,向現場的青少年做了生動趣味的講解。在載人航天精神支撐下,一代代航天人面對極端生存挑戰、復雜操作環境,不斷突破航天科技發展的關鍵課題,為航天員在空間站打造舒適的生活環境和高效的工作環境。李瑩輝指出,航天人始終堅持除了成功一無所求,向著成功一無所惜,為了成功一無所懼,這成為了載人航天精神的最好詮釋。
本次活動是2025年弘揚科學家精神系列活動之一,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黨校)在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的指導下開展,活動旨在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要求,扎實推進教育部《“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實施方案》要求,推動北京市科協弘揚科學家精神課程體系建設,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用新時代科學家精神鑄魂育人,引導廣大青少年走近科學家,了解科學家精神,崇尚科學,熱愛科學。本次活動李瑩輝圍繞載人航天主題,深入淺出地講解太空環境、航天員日常生活、科學實驗及返回流程等內容,通過講述航天人攻堅克難的奮斗故事,傳遞航天精神,激發青少年報國情懷?;顒拥玫搅吮本┦胸S臺區科學技術協會、航天醫學全國重點實驗室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