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作為中關村論壇系列重要活動之一,由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及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主辦的“麋鹿與生態保護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舉辦。本次會議以“全球視角下的麋鹿保護與鹿類生態恢復:科學研究與實踐”為主題,圍繞麋鹿“回家”40年來的保護成果與未來規劃展開深入交流,來自全球主要鹿類動物分布區域的9個國家和地區的動物學家、生態學家、研究人員和保護工作者等齊聚一堂,共謀鹿類保護與生態可持續發展之路。
會議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教授、工作一線的員工等參會,圍繞“世界鹿類動物保護”“科學教育”“鹿與生態”等主題共設16個大會主旨報告;針對麋鹿保護及鹿類保護的科學難題、麋鹿種群的高質量發展、國際合作、科學研究等展開“鹿與生態”高端對話;開展“麋鹿遷地保護種群交流”“文創交流”“野生動物保護交流”等三個論壇,從理論研究、實踐操作、科學普及等多個方面,設置了13個專題交流,對標全球鹿類動物保護現狀與展望,聚焦生態文明建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全面展示四十年麋鹿與生態保護的成就,謀劃麋鹿保護事業未來,通過此次會議開展更廣泛的創新與合作。
在科研創新方面,麋鹿保護科技創新在麋鹿遺傳機制、棲息地生態、疾病防控、保護管理、科普教育等科研方面取得了更深的突破。麋鹿國家保護研究中心(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的研究團隊在麋鹿基因組方面首次構建麋鹿T2T基因組,不僅完整地呈現了著絲粒區域和端粒區域,還精確定位了rDNA,極大地提升了麋鹿基因組的完整性和精度,為研究麋鹿基因組結構和功能提供了完整參考,為麋鹿遺傳進化提供更全面的基因組信息。此外,還首次構建全國麋鹿種群的腸道微生物宏基因組數據集,系統闡明麋鹿腸道菌群結構與其環境適應及種群健康之間的內在聯系,建立多維度健康評估指標體系,并深入開展麋鹿腸道健康相關菌群的篩選及功能解析,為麋鹿健康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此次研討會發布《中國麋鹿保護成效報告》,系統梳理了過去40年中國麋鹿保護事業所取得的理論、保護措施和實踐成就、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具有較高的客觀性、科學性和指導性,能夠為中國麋鹿保護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此次會議使科技與文化緊密聯合,對加強麋鹿及生態保護研究,宣傳推廣、公眾參與物種保護、生態保護,以及生態文明文化建設,發揮首都的科技文化示范起到引領作用。
據介紹,自1985年中英麋鹿重引入項目啟動以來,我國麋鹿保護取得了系統性重大成就。四十年來,麋鹿數量發生了重大飛躍,由最初的77只擴展到1.5萬只,數量增長200倍;遷地種群發展成效顯著,麋鹿種群通過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和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大種群向全國擴散,40年來在全國建立了100多個麋鹿繁殖種群,分布于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95個縣市;野生種群重建取得重大進展,在江蘇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等區域成功建立了6個野生種群,野生麋鹿數量超6000只。這些保護成就,標志著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麋鹿保護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