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11月23日電 綜述|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中外專家熱議中國實踐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貢獻
新華社記者張家偉 康錦謙 葛晨
由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共同撰寫的智庫報告《攜手邁向生態友好的現代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貢獻與實踐引領》,21日在成都舉行的2025全球熊貓伙伴大會上面向全球發布。當日,智庫報告也在北京舉行的全球南方現代化論壇上發布。相關內容引發多國專家熱議。
參加全球熊貓伙伴大會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咨詢委員會委員、非洲聯盟委員會前副主席伊拉斯塔斯·姆文查說,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為全球的綠色轉型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比如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取得的進展不但幫助本國減少碳排放和污染,對全球的節能減排也具有重要意義。
多國專家表示,中國是一個發展迅速的國家,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努力實現碳中和、發展綠色能源有深入理解并且采取了快速有力的行動,中國在這些方面的實踐可以成為其他國家的榜樣。
德國柏林動物園園長安德烈亞斯·克尼里姆說,過去十年,中國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成就令人驚嘆,這方面的顯著改善也讓人對未來充滿信心,切實的成效證明中國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對全球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之路上不僅完善自身環境治理,也堅定維護多邊主義和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實際行動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多年來,中國積極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等國際公約進程,在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進程中展現出日益重要的領導力。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胡軍說,中國是履行國際環境公約的行動派和實干家。有力推動《巴黎協定》的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作出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承諾,并提出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充分彰顯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大國擔當。
克尼里姆說,中國在推動全球氣候談判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提出了眾多前瞻性的理念、項目與技術方案,有助于各國探尋合適的環境問題解決方案。
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是普惠的未來。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始終關注發展中國家需求,為全球南方邁向生態友好的現代化提供普惠可及的路徑方案。與泰國合作推進“曼谷清潔空氣”項目、與蒙古國開展“利用太陽能光伏系統改造烏蘭巴托蒙古包區”項目、與非洲維多利亞湖區相關國家的專家分享中國鄱陽湖治理經驗……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在全球環境和氣候治理多邊平臺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泰國生態保護專家佩奇·馬諾帕維特在談到生物多樣性方面時說,中國作為《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的主席國,成功推動達成“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果,中國的領導力塑造了前進方向并激勵著包括泰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參與其中。
印度尼西亞野生動物保育專家詹森·馬南桑表示,中國在環保技術領域持續創新并推進大規模應用,同時積極推動相關成果的國際共享。他說,在全球綠色轉型過程中,許多發展中國家仍面臨諸多挑戰,期待中國繼續發揮建設性作用。
胡軍說,中國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通過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與43個發展中國家簽署55份合作諒解備忘錄,堅持共建綠色“一帶一路”,推動綠色技術普惠共享,助力全球南方提升氣候韌性與民生福祉。
姆文查說,作為非洲人,他看到中國的生態發展歷程與非洲聯盟《2063年議程》中相關內容有著諸多相似之處,中國和非洲國家在可再生能源、野生動物保護和可持續農業等方面的合作日益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