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PB啦!衡水湖真是我的福地……”隨著選手們陸續沖過終點,平坦高效的賽道上,傳來此起彼伏刷新PB的歡呼聲。9月21日,2025衡水湖馬拉松賽(以下簡稱“衡馬”)在“京南第一湖”畔開跑。來自國內外2萬名跑者,在這片“PB圣地”上演繹速度與激情、自我與極限的較量。選手們頻頻收獲PB好成績,正是衡馬從“追標”轉向“提質”成熟躍遷的鮮明注腳。
價值轉向:從“追標”到“提質”的成熟躍遷
回溯衡馬十三年的成長軌跡,其早已憑借過硬的賽事品質奠定了國內頂尖馬拉松賽事的地位。自創辦以來,衡馬先后斬獲世界田聯金標賽事、中國田協“跑者服務及體驗賽事典型案例”等榮譽,成為眾多跑者心中的“必跑清單”???。這份成績的背后,是政府高度重視下的多部門高效協同,是專業運營團隊對賽事細節的極致打磨,也是衡水湖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與市民熱情參與形成的強大合力。
在國內路跑賽事數量激增、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衡馬本可沿著“金標賽事”的光環繼續前行。然而,2025年衡馬做出了一個關鍵決策:取消世界田聯金標賽事申請,繼續承辦全國馬拉松錦標賽分站賽,將目光從國際認證的標準轉向跑者真實的需求與感受。
“取消金標申請,絕非降低賽事規格,而是對賽事價值的重新定義?!苯M委會負責人表示,繼續承辦全國馬拉松錦標賽分站賽的決定,意味著衡馬仍將保持對專業競技水準的高要求,為專業選手提供高水平的競技平臺。與此同時,釋放出的資源與精力將全部投入到大眾跑者服務升級中,讓每一位踏上賽道的跑者都能感受到被重視、被呵護。從追求“國際認可的標簽”到打造“跑者認可的品質”,衡馬的這一價值轉向,不僅為自身發展開辟了新路徑,更為國內馬拉松賽事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極具參考意義的范本。
賽道賦能:成就“PB圣地”的硬核支撐
衡馬早已憑借“平民賽道”的優勢在跑圈聲名鵲起,成為大眾跑者實現個人最佳成績(PB)的“圣地”。這一稱號并非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多年數據積累與跑者口碑之上的。2023年,1萬名參賽者中共有762人實現“破三”(3小時內完賽),“破三率”位居國內馬拉松賽事前列;2024年,衡馬的成績表現更上一層樓,1554名選手成功“破三”,其中大眾選手占比高達1386人,賽道對普通跑者高度友好。與此同時,148人打開“230”(2小時30分鐘內完賽)大關,3853名跑者刷新個人最佳成績,PB人數占馬拉松項目總規模的38.53%,這一數據在國內同級別賽事中堪稱亮眼。
值得注意的是,在PB人群中,不僅有實力強勁的專業選手,更有大量懷揣熱愛與夢想的大眾跑者。這充分證明衡馬并非專業選手的 “專屬舞臺”,而是所有跑者挑戰自我、突破極限的“核心賽場”。無論是追求破三的進階跑者,還是首次嘗試馬拉松的新手,都能在這條平坦、筆直、高氧的賽道上找到屬于自己的節奏與成就感。衡馬用真實數據和跑者體驗,詮釋了“人人可PB”的賽事理念,也正因如此,它成為了越來越多跑者心中的必跑之選。
服務煥新:構建以“跑者為中心”的體驗體系
如果說“價值轉向”是2025衡馬的戰略核心,那么以“跑者為中心”的競爭力升級則是這一戰略的生動實踐。
2019年,衡馬啟動賽道優化工程,優化后的賽道以“平坦”“筆直”為核心特色,全程僅10處拐彎、1處折返,極大減少了跑者因路線變化產生的體力消耗。賽道平均海拔22米,起伏不超過4米,這種平緩的坡度條件,為跑者保持穩定配速、發揮最佳水平提供了絕佳的物理基礎。此外,衡水湖的“負氧離子”含量最高達每立方厘米4600個,是周邊城市的幾十倍,有效緩解跑者疲勞、降低運動損傷的風險,為跑者的體能儲備與成績提升提供強大的自然助力。賽道設計堅持“全民友好”理念,既滿足專業選手在平坦高氧環境中創造佳績的競技需求,也為大眾跑者降低門檻,平緩路線搭配優美湖景增添了視覺享受與參與樂趣,實現了“競技性與包容性”的平衡,成為吸引不同水平跑者共同參與的重要魅力所在。
服務方面,2025年衡馬直擊跑者痛點,在賽前賽后階段增設補水站,確保跑者隨時隨地的補水需求;針對賽事后半程跑者易出現的體感炎熱問題,在31.9km和38.5km這兩個關鍵節點增加噴淋點位,幫助跑者降溫消暑;在緩解賽道擁堵方面,本屆賽事采用“三槍發令起跑”方式,有效分散人流,為跑者創造了更通暢、更安全的競速環境;在備賽階段,衡馬與 Keep、慧跑等運動平臺合作推出專屬定制訓練營、PB 指南及智能語音助手。同時還上線了 24 小時智能客服“Ai 小果凍”,提供個性化備賽建議……
從賽道硬實力的持續優化,到服務軟實力的精細打磨,衡馬正用全方位的升級,打造一場真正屬于跑者的盛會。
回歸本質:與每一位跑者共赴突破之旅
不難發現,2025年衡水湖馬拉松的核心邏輯始終圍繞著“服務大眾跑者”展開。從取消世界田聯金標申請、聚焦賽事本質,到打造“PB圣地”、優化賽道條件,再到升級精細化服務,每一項舉措都體現了衡馬對跑者需求的深度洞察與回應。
利用取消金標后傾斜的資源與精力,打造覆蓋全周期的“精細化服務”。這一轉變不是降低標準,而是重新定義標準——從國際機構的認證標準,轉向跑者用“腳步投票”的真實體驗標準。衡馬的選擇代表了中國馬拉松賽事發展的新方向:不再盲目追求國際認可,而是深耕本土特色,服務大眾跑者,回歸體育本質。這種轉變需要的不僅是勇氣,更是對馬拉松精神的深刻理解,馬拉松不僅是競技,更是每個人與自己的對話和突破。
平坦的賽道繼續迎接著每一個追求突破的腳步,清澈的衡水湖見證著更多個人最佳成績的誕生。在這里,馬拉松回歸了它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