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東莞11月20日電(記者黃浩苑、楊博毅)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舉重項目在東莞市石龍中學進行。作為報道舉重項目的新手,記者在賽場內外收獲了眾多意想不到。
——力量不夠也能練舉重?
在11日進行的女子55公斤級比賽中,重慶隊的小將劉夢佳“腿都不動”摘得銅牌。賽后采訪中,她對記者說,因為力量不夠她才從田徑改練舉重??粗浾咭荒橌@呆的分裂表情,她著急地說:“是真的!”
11月11日,重慶隊選手劉夢佳在挺舉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舉重上挺的技術動作分為半挺、分腿挺等,與場上其他選手的技術動作不同,劉夢佳采用半挺技術,呈現出“腿都不動”就把成倍于自身體重的杠鈴給翻上去的效果。
“腿上的力量比較小,我也只能下蹲這么多,其實比賽中我都害怕站不起身,所以叫重量的時候我盡量保守一點?!?/p>
“雖然我力量小,但我爆發力強,舉重就是要靠爆發力。相比跑步,我更愛舉重?!?/p>
——小竹竿有什么用?
本次舉重比賽的承辦地東莞石龍鎮有“舉重之鄉”的美譽。比賽間隙記者走訪了這里的體校,這個舉重訓練基地走出了獲得女子81公斤級冠軍的彭翠婷。
與想象中的畫面不同,只見一群十來歲的孩子,正在玩“棍子”:拿一根晾衣桿般的細竹竿,不斷練習上翻。這根細竹竿沒什么重量,唯一特別的地方就是外皮已經有了“包漿”。

別小看了這根細竹竿,一個舉竿深蹲的姿勢,可能就會讓你被舉重教練相中。
記者表示不服,深蹲簡單,“晾衣桿”也沒難度,于是也模仿孩子們雙臂伸直,將竹竿舉過頭頂,下蹲。
體?!按蠹议L”、石龍鎮文化服務中心體育組副組長劉佩琳上下前后打量著,就這么點的時間,記者是手也酸腿也抖,不等專業人士判定,就知道自己沒什么天賦了。
正在訓練的謝順14歲,他剛來體校學舉重不到3個月。他說,當時教練去惠州學校選材的時候,就是讓他做了個深蹲。
“教練示范了一次,我們幾個同學就學著做。我之前都不知道舉重,但教練覺得我適合,我也想嘗試一下?!敝x順說。
劉佩琳說,孩子們年紀還小,未來延展性強,這些基礎的動作主要看孩子們的身體素質。
福建隊舉重教練劉偉煌也說,深蹲考察的是關節的柔韌度和身體的協調性,關節太硬,就不太適合這項運動。
——拼的不止“肌肉”?
舉重,毋庸置疑是力量的比拼。但不止一個采訪對象說,舉重還得拼腦子。
在男子55公斤級比賽中,湖南隊鄒偉斌挺舉開把150公斤失敗?!?50公斤對我來說挺輕的,當時就是腦子一懵,沒有舉起來?!彼皶r調整狀態,最后一把反超,以1公斤的優勢摘得金牌。
11月16日,湖南隊選手鄒偉斌在挺舉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從事綜合體能訓練快10年的余小寶深深為這項運動著迷。她說,通過科學的訓練能調動每一塊肌肉協力,突破人體結構的局限,舉起遠高于自己體重的杠鈴?!八枰竽X無時無刻地思考和計算,怎么樣才能實現力量的超越?!?/p>
廣西舉重“姐妹花”趙金紅和趙金蘭的弟弟趙海林也是一名舉重運動員。8歲就練習舉重的他說:“舉重是一項‘聰明’的運動?!?/p>
他以自己的一次“滑鐵盧”舉例?!罢5脑拺撌悄苣霉谲姷?。但抓舉的時候腦子懵了,發力沒做好,抓舉三把都沒舉起?!壁w海林說,“舉重不只靠力量,還要靠腦子,得理解動作,多練多磨?!?/p>
——賽場上還有“不動人”?
本屆全運會媒體看臺的臺階下,有兩位工作人員,和記者一樣緊緊盯著賽場。不同的是,賽間休息時,他們仍然全神貫注著——他們到底在盯什么?

全運會舉重比賽一天進行兩個級別。下午比賽結束到晚上比賽開始前,一般會有兩個小時左右的休整,此時基本所有人都離場了,但記者無論什么時候進場都能遇到他們。
原來“不動人”是賽事器械保障員。張偉偉告訴記者,他盯的是舉重臺、杠鈴片和杠桿,不僅是比賽場上觀眾看到的這一套,運動員候場區的12套設備也需要他們提供保障。
的確,這么重的杠鈴砸下來的時候,記者都好奇:地板會不會砸壞了?
每場比賽結束清場后,張偉偉和同事們都會鉆到臺下一點點檢查舉重臺的承重柱有沒有裂縫,舉重臺臺面平整度、有沒有損傷等。
張偉偉說,雖然杠鈴片、杠桿“耐磨”,但他們每場比賽結束后、第二場比賽前都要逐個檢查,包括包裹的漆面有沒有開裂、螺絲有沒有松動、舉重桿的摩擦情況等等。
哪怕是抓舉和挺舉比賽之間的10分鐘休息間隙,張偉偉和他的同事也依然守在賽場邊,不讓任何人觸碰比賽設備。
“大意不得!要保障比賽順利進行,也要保障運動員安全?!?/p>
全天比賽結束,清潔人員將比賽區域都打掃干凈離場,張偉偉和同事又走上舉重臺,像“醫生”一樣把所有器材一點點、一個個、一絲絲檢查核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