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會|記者手記:分清“雙胞胎”,全運會記者的一大挑戰_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_新華網
  • <li id="kkkkk"><wbr id="kkkkk"></wbr></li>
  • <li id="kkkkk"></li>
  • <tt id="kkkkk"></tt><tt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tt>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全運會|記者手記:分清“雙胞胎”,全運會記者的一大挑戰

    2025-11-21 15:01:0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廣州11月21日電(記者馬思嘉、王楚捷、程楠)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漸至尾聲,賽場的熱浪緩緩退去?;赝@段報道周期,若要說哪個元素最頻繁地闖入記者的視野,“雙胞胎”一定榜上有名。

      從泳池到其他賽場,從混采區到新聞發布廳,這些“看起來完全一樣的人”不斷考驗著記者的辨識能力,也為本屆全運會留下了許多難忘而又有趣的瞬間。

      在花樣游泳館,雙胞胎是日常

      花樣游泳是本屆全運會“雙胞胎密度”最高的項目。江門體育中心游泳館寬闊明亮,然而走進混采區,你只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誤入了“復制粘貼體驗館”:10支參賽隊伍里,竟有7對雙胞胎!

      賽前,記者翻看秩序冊時,就被一對對高度相似的姓名震驚,隨后挨個查閱運動員信息,確認有7對雙胞胎參賽后,就決心將此作為選題。

      11月15日,獲得冠軍的廣東隊組合王柳懿/王芊懿在領獎臺上與吉祥物互動。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在花游混采區采訪時,記者們能感受到一種獨特的壓力——前期準備要充分,提問節奏要快,辨識速度更要快。

      剛出水的運動員們在微涼的空氣中感到有些寒冷,但都熱情地接受采訪。然而,當一對對陌生的雙胞胎面孔出現在眼前時,我們往往要提前打開手機錄音,隨后先請左邊的選手自我介紹,以防之后無法將回答和人臉準確對號。事實證明,這一看似充分的準備也并不能完全奏效,因為不少雙胞胎不僅“共用一張臉”,連說話的聲音都一樣。

      某場集體小項比賽結束后,一位攝影記者語氣絕望:“能分清楚(何)宇璐還是(何)宇瑤嗎?”我們搖頭的速度幾乎和他按快門的頻率一樣快。

      隨著比賽輪次逐漸推進,記者們也逐漸習慣了這樣的場景:運動員們剛出水,以同樣的頭花、妝容和微笑站在我們面前,而我們需要在最短時間內準確分清采訪對象。

      11月15日,北京隊組合林彥含/林彥君在雙人自由自選比賽中。最終,她們獲得女子雙人項目亞軍。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廣東隊的王柳懿、王芊懿大概是眾多雙胞胎中大家最熟悉的一對。從奧運會到全運會,這對姐妹依舊保持著近乎完美的同步——一起到香港讀博,一起體驗滑雪、滑翔、雜志拍攝等新事物,一起在訓練之余和導師溝通研究課題,一起登上熟悉的領獎臺。她們在水中一個看似隨意的眼神交流,就能讓彼此的動作節奏高度一致。教練說,這是多年訓練形成的默契,更是雙胞胎在這個項目上的天然優勢。

      雖然記者通過姐妹倆的社交媒體做足了功課,知道了“笑起來有酒窩的是姐姐”“妹妹更加理性有條理”等細節,但真正面對兩人時,還是傻了眼。

      除此之外,北京隊、四川隊、湖南隊……從姐妹到兄弟,從雙人項目到集體項目,記者們在賽后經常相互確認:“你采訪的是哪一個?”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11月15日,廣東隊組合王柳懿/王芊懿在雙人自由自選比賽中。最終,她們獲得女子雙人項目冠軍。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不過,困惑之外記者和觀眾更多的是驚嘆?;佑斡镜拿栏信c節奏,往往在這些雙胞胎身上得到最充分的呈現,從肢體線條、轉體角度、入水力度乃至呼吸頻率,幾乎就像鏡面反射的鏡像。

      雙胞胎在花游館,像一道道對稱的水花,綻放著項目本身的美。

      伴隨著優美或鏗鏘的音樂,雙人項目里的三對“姐妹花”如并蒂而生的蓮:水中倒立時,她們伸出水面的雙腿形態、節奏、動作幾乎完全一致;長達三四十秒的水下高強度憋氣后,兩張探出水面的臉美得同樣驚心動魄,連神情都出奇一致。

      事實證明,雙胞胎在花游項目中的確有強大優勢。各自擁有男、女兩對雙胞胎的北京隊、四川隊,分別斬獲集體項目銀牌、銅牌;女子雙人項目中,廣東“姐妹花”王柳懿/王芊懿奪金,北京隊林彥含/林彥君摘銀。

      11月15日,北京隊組合林彥含/林彥君在雙人自由自選比賽中。最終,她們獲得女子雙人項目亞軍。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巧合的是,在“中堅力量”王柳懿/王芊懿以《蓮》驚艷世界、斬獲奧運冠軍前,四川雙胞胎姐妹蔣文文/蔣婷婷就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獲得雙人項目第四名,并助力隊伍拿下集體項目銅牌,創造了當時的中國花游隊歷史最好成績。如今,新生代力量林彥含/林彥君又是一對雙胞胎組合,讓王柳懿/王芊懿姐妹感嘆“后生可畏”。

      2010年11月19日,中國選手蔣婷婷/蔣文文在佛山進行的廣州亞運會花樣游泳雙人技術自選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中國花游隊主教練、全運會“五連冠”得主張曉歡透露,她也有個雙胞胎弟弟,如果是妹妹,兩人就可以一同練雙人項目?!爸爸荒芘⑴潆p人,沒想到后來花游有了混雙項目,還是有點遺憾的?!?/p>

      在摔跤賽場,雙胞胎的故事有另一種呈現

      如果說花樣游泳的雙胞胎展示的是“優雅的同步”,摔跤館里的雙胞胎展現的則是一種“力量的同行”。

      本屆全運會摔跤項目只有一對雙胞胎——江蘇隊的張金、張玉。這對剛滿19歲的姐妹在自己的首屆全運會上就收獲了1金1銀,為這個項目貢獻了最令人記憶深刻的“雙胞胎時刻”。

      摔跤館的空氣里總是帶著賽前緊繃的氣息,落地聲、呼吸聲、教練的提醒聲交織在一起。比賽間隙,我們聽見看臺上有觀眾低聲說:“剛才那個姑娘不是才下場嗎?怎么又上來了?”

      11月10日,江蘇隊選手張玉(右)與重慶隊選手梁錦月在比賽中。最終,張玉獲勝,晉級決賽。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其實,她們是在兩個級別比賽中分別闖進決賽的姐妹倆:姐姐張金征戰53公斤級,成功摘金;妹妹張玉主攻50公斤級,拿下銀牌。身形相近、模樣極為相似的兩人輪番登場,自然讓不少觀眾“產生錯覺”,分不清彼此。

      記者初次見到她們,是今年年初摔跤國家隊在北京集訓期間。作為摔跤專項記者,我原本還有點緊張——長得這么像,今后采訪怎么辦?但走進奧體中心運動員公寓,與她們一坐下來聊天,所有顧慮立刻被姐妹倆的“性格反差”化解了。

      妹妹張玉幾乎承擔了“主要發言人”的角色,話多、反應快,笑起來一口白牙;姐姐話不多,回答問題前總會想一想,合影時笑容含蓄,很少露齒。姐妹倆13歲時一同被宿遷市體校教練束金鳳選中,正式踏上摔跤墊。摔跤訓練的艱苦外人難以想象,反復對抗、力量訓練、體能跑跳、嚴控體重……但她們總能一起堅持下來。在教練眼里,她們最相同的地方是“能吃苦、能咬住節奏”;最不同的是“一個主動沖,一個穩穩頂”。

      11月10日,江蘇隊選手張金(左)與湖南隊選手龐倩玉在女子自由式53公斤級決賽中。最終,江蘇隊選手張金、湖南隊選手龐倩玉分獲冠、亞軍。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憑著這股勁兒,兩年后她們雙雙進入省隊。近兩年,她們又先后在U17亞錦賽、U20世錦賽雙雙奪冠,甚至引起了世界摔聯官方媒體的關注,為她們專門撰寫報道。我們笑稱,也許世界摔聯的同行也怕各代表隊在錄像里“認人翻車”,索性提前在報道里把姐妹倆一起介紹,算是貼心地做了場外科普。

      賽后采訪時,外向的張玉還特意給記者發來一張“摔跤耳”特寫,半開玩笑地說:“姐姐你看,我們真的挺能吃苦的?!闭掌锬侵辉谌諒鸵蝗盏挠柧氈斜蝗嗟米冃蔚亩?,像是另一種“獎牌”。

      作為新奧運周期的國家隊新面孔,張金、張玉的名字,正在更多國際賽場上出現。未來的路還很長,但看著她們在同一片摔跤墊上從“彼此的對手”成長為“彼此的力量”,你會相信這對姐妹,將繼續一起向更高的目標前進。

      雙胞胎,是這屆全運會上一道特殊的風景

      本屆全運會賽場上,雙胞胎并不罕見,甚至構成了許多項目的一道獨特風景。

      跳水項目中,陜西的“水花兄弟”白鈺豪、白鈺鳴同場亮相。哥哥白鈺豪參加男子團體雙人3米板比賽,隨隊獲得第五名;弟弟白鈺鳴則與奧運冠軍楊昊搭檔,在男子雙人10米臺上摘得金牌。男子排球18歲以下組的黑龍江隊,有趙子博、趙子淳兄弟,兩人不僅站位默契,連眼鏡款式都一模一樣——在場上合作無間,像是與“另一個自己”攜手追夢。田徑賽場上,四川隊的石競沛、石競沄姐妹共同出戰女子4X400米接力,從8月的全國青少年田徑運動會上聯手摘金,到如今向國內最高水平強手發起沖擊,兩人在攜手奔跑,并肩成長。

      11月7日,陜西隊組合白鈺鳴/楊昊在比賽中。最終,他們獲得冠軍。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體育舞臺上,雙胞胎選手們呈現出一種極具魅力的孿生之美:他們可以是完美的組合,也能各自成就獨特的自己。在與“世界上的另一個我”相伴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并蒂而生,并肩而行,構成了體育世界里最動人的注腳之一。

      回望這段全運會征程,雙胞胎們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采訪中的辨識度挑戰,更是一場關于“陪伴、同步、成就”的生動詮釋。無論是在水花之下的默契,還是在摔跤墊上的力量;無論是在團體協作中找準節奏,還是在個人項目里追求突破,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展示著體育的另一面——彼此照亮、彼此成就,也彼此映照出更好的自己。

      而在賽場的另一側,我們記者也在用腳步、鏡頭與文字,完成著屬于我們的“同步”:有人在混采區追著采訪對象奔跑,有人在場邊反復確認身份,有人在深夜的媒體工作間里趕寫稿件。

      11月14日,黑龍江隊球員趙子博(中)和隊友慶祝得分。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比賽會結束,燈光會暗下,但我們在賽場上捕捉到的一張張相似的臉龐、一個個共同的步伐,以及同行間彼此托底的默契,都會成為這一屆全運會留在心底的特別印記。

      這,就是我們在現場的故事。

    【糾錯】 【責任編輯:賈紫來】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