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貴州村馬”IP品牌火爆出圈,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積極把流量變為經濟增量,開發了體驗游,不僅為消費者帶來新體驗,還促進三都文旅經濟穩步提速發展。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就傳統民族文化如何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等問題,新華網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縣長楊凱。

賽馬現場
新華網:三都作為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擁有端節、水書、馬尾繡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這些傳統民族文化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特別是鄉村振興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楊凱:通過不斷地深入調查研究和到其他做得好的縣市和地區考察學習,我們結合水族群眾愛馬、養馬、賽馬這一傳統習俗,最終確定將賽馬活動作為水族民族文化的推介點和文化體育旅游融合發展的載體。我們通過持續的引導和市場化的運作,去年端節期間,推出了“貴州村馬”的系列活動,把賽馬與民族文化、非遺文創、手工制作、特色美食、淳樸民風等相結合進行融合式創新,給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美食大餐”“文化大餐”和視覺盛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來到三都看賽馬,推動了“貴州村馬”出圈,也讓三都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發生了變化。

民族文化展演
一是旅游經濟得到了發展。我們因地制宜在賽場周邊和縣城夜市一條街規劃了臨時特色小吃攤位,免費提供給群眾使用,提供三都鐵板燒、各類烤串、特色冷飲等美食。據了解,通過擺地攤,老百姓一天能有600、700元的收入。群眾自主創業不斷增多。新增了村馬地攤火鍋店、村馬酒樓、鳳棲酒店等79家住宿餐飲市場主體,帶動千余名群眾就業。在“貴州村馬”的加持下,2024年,全縣接待游客540.86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到了50.3億元。

民族文化展示
二是鄉村振興有了路子。為了帶動三都的本土特色產品促銷,我們在“貴州村馬”活動期間,給游客體驗長桌宴,將本地特色的花香糯米飯、香豬脆皮肉、農家臘肉香腸、蒸南瓜以及清湯或紅酸湯火鍋等十多道三都特色美食和多種家常菜搬上餐桌,讓游客體驗三都美食的同時,帶動了農特產品銷售。
新華網: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如何確保傳統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楊凱:三都作為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有水書習俗、水族端節、水族馬尾繡、水族剪紙、水族雙歌“旭早”等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長期以來,三都縣委、縣政府一直致力于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發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特別是水書,它是水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內容涵蓋天文、歷法、地理、歷史、民族習俗等等,記載著水族歷史文化的DNA,其珍貴的價值受到海內外專家的高度關注。在各級的共同努力下,2022年“水書文獻”成功入選了《世界記憶名錄亞太地區名錄》,這對水書文化的保護利用及傳承、提高世界范圍內對水書文化的認識、擴大水書文化國際影響力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隨著“貴州村馬”的成功出圈,三都逐漸走出“深閨”,水族的馬尾繡等也走進了大眾的視野,希望更多的文創產品得到開發利用,不斷地深挖其潛在的經濟價值,帶動老百姓增收。
因此,我今年提出關于對水族民族文化傳承保護的建議,我想通過這次全國兩會,希望國家有關部委在更大程度上支持水族民族文化傳承保護,推動民族文化產業發展,更多地釋放其經濟價值。

賽馬活動現場

賽馬活動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