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建筑,才能被稱為“好房子”?是綠色建筑里的技術運用,是設計美學中的當代表達,還是城市更新時對人文的細膩守護?本期新華訪談,對話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黨委書記楊毅、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總經理王健,一起尋找“好房子”的奧妙。
綠色智慧融入大眾生活
走進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紫金院區,綠植墻發揮著降溫作用、特殊窗戶隔絕喧囂與熱浪、空調管線隱藏得異常巧妙……楊毅認為,這幢建筑最打動自己的,是設計團隊從方案初期就將綠色裝配式理念有機融入整體設計之中。
建造一座真正讓公眾受益的綠色建筑,還有何關鍵?在他看來,“因地制宜”是綠色建筑需遵循的根本原則。建筑設計必須依據不同的地域環境特征,選擇適宜策略,而非簡單套用同一張“綠色外皮”。
楊毅表示,中國的傳統建筑中就有非常多的“綠色智慧”。,“例如陜西省的窯洞,冬暖夏涼,能夠和當地的地理條件充分融合在一起?!彪m然傳統做法可能存在各方面的局限,但通過現代技術加以優化與提升,完全可以使其煥發新生?!巴诰騻鹘y建筑中的智慧,對推動當代建筑設計的綠色化、低碳化具有深遠意義?!?/p>
即使當前中國的綠色建筑正加速發展,但楊毅指出,公眾認知仍然相對缺乏?!昂芏嗳藢τ诰G色建筑的理解僅停留在表面?!币虼怂粲?,應加強公眾科普,讓更多人了解綠色建筑在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生活便利、資源節約與環境宜居等方面的優勢。同時,通過公眾的持續監督,助力綠色建筑發展,使其真正為百姓服務。
城市更新守護人文溫度
如今綠色建筑正依托不斷創新的技術,以多樣的方式走進公眾日常生活,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不僅需要技術突破,更需可感知、可觸摸的普惠實踐。當我們將目光轉向城市更新,綠色轉型面臨著更復雜的課題。
與傳統建筑設計不同,城市更新要求建筑師以更長的時間維度介入項目,整個過程動輒十年。王健認為,這是一種“陪伴式”的改造,建筑師團隊常需在現場駐扎數年,“他們需要靜下心來,將問題一個一個地解決?!?/p>
尤其在對老街區進行更新時,需將方案向居民公示,讓生活于此的百姓能夠參與決策過程。王健指出,關注人的真實需求,始終是建筑學的目標和目的。
而這一過程中最大的難點,在于如何既保留原有建筑的精華,又守護居民的情感記憶與鄉愁。
王健表示,城市更新的首要指導思想絕不是簡單拆除,而是思考如何巧妙利用現有空間,進行適度修正?!皟炐愕慕ㄖz產所承擔的任務,不僅僅是被保存和使用,更是文明與文化的傳承?!?/p>
人才培育聚力綜合素養
伴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建筑行業正經歷巨大變革。面對AI帶來的挑戰,年輕的建筑師應如何構建自身的核心能力,才能在未來保持不可替代的價值?
對于AI的沖擊,王健并不焦慮。他介紹,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于2024年便組織了AI興趣小組,70名建筑師和設計師參與其中。小組聚焦兩大方向:一是前沿開拓,了解AI究竟如何改變設計;二是借助AI提升設計效率與質量。他表示:“我們應主動探索‘建筑師不被AI取代的AI應用’,將人工智能轉化為職業進階的伙伴?!?/p>
除了技術應用,王健同樣重視建筑師綜合能力的培養。他指出,未來的建筑師需在技術深度、生態廣度和人文關懷等方面有所追求,以此形成系統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保持對專業的堅持和守護,這是行業發展的一種光明。
對此,楊毅則表示:“建筑設計的靈魂,在于建筑師對美的理解、對歷史記憶的珍視,以及對人與環境和諧關系的尊重?!痹谒磥?,建筑設計本質上是一門由感性與藝術主導的學科,但建筑技術則又更側重于聲、光、熱、風等物理性能的理性分析與優化。因此,真正卓越的建筑師,往往需要將感性的創造力與理性的技術思維深度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