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kkkkk"><wbr id="kkkkk"></wbr></li>
  • <li id="kkkkk"></li>
  • <tt id="kkkkk"></tt><tt id="kkkkk"><table id="kkkkk"></table></tt>
  • <li id="kkkkk"><tt id="kkkkk"></tt></li>
  • 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5/ 30 12:38:57
    來源:新華社

    新華全媒+|細胞里建工廠?太空中交作業?這屆科技工作者的“奇幻世界”長這樣……

    字體:

    細胞里打造工廠?

    到太空中交作業?

    建顱內導航系統?

    ……

    是的

    沒聽錯

    更沒看錯

    ?

    5月30日

    是“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

    今天

    讓我們一同走進

    這屆科技工作者的“奇幻世界”

    圖為新疆艾丁湖。(受訪者供圖)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教授陳國強團隊

    在新疆艾丁湖發現

    一種極端微生物

    它就像微生物中的“戰獒”

    其他微生物在它面前都無法存活

    因此它具有天然的“免疫力”

    可在開放、無滅菌的環境下被直接培養

    圖為利用合成生物學改造的超級細胞工廠。(受訪者供圖)

    該團隊將這種極端微生物底盤細胞

    進行基因改造

    成功構建出實現開放、無滅菌、連續培養的

    超級細胞工廠平臺

    ?

    這個細胞工廠能夠生產

    生物降解材料PHA、醫藥原料四氫嘧啶

    3-羥基丙酸、賴氨酸、淀粉酶等……

    ?

    這些產品能干啥?

    舉兩個例子

    賴氨酸可作為營養物質

    添加到各種加工食品中

    還對單純皰疹病毒與復發性的潰瘍、凍瘡等

    有治療和預防的效果

    ?

    3-羥基丙酸可用于生產聚丙烯酸吸水劑

    可在沙漠中作為固水物質

    將沙漠變為可耕地

    超級細胞工廠在平板上的生長狀況。(受訪者供圖)

    小小的細胞

    在科學家的賦能下

    釋放出巨大潛力

    ?

    細胞工廠

    還解決了傳統化工方式合成有機化合物

    帶來的石化資源消耗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

    有助于綠色低碳發展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宇航學院航天飛行器技術系學生趙旭瑞

    與同學們從本科階段

    便開始參與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大學生小衛星的研制

    ?

    2021年10月14日

    這顆名為APSCO-SSS-1的小衛星

    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成功發射

    現已是北航在讀博士生的趙旭瑞

    和同學一起把作業交到了太空

    2016年開始

    由北航牽頭

    北航學生與國內外其他高校學生

    在專業教師指導下

    開啟了親手研發衛星的工作

    一個部件一個部件地組裝

    一個模型一個模型地推演

    一個參數一個參數地調整

    ……

    團隊夜以繼日

    在實驗室攻堅克難

    最終完成衛星發射

    發射前,工作人員將APSCO-SSS-1小衛星與火箭對接。(北航供圖)

    上天后的衛星每天會在固定時間

    向地面傳回信號

    學生們通常要提前定好鬧鐘

    半夜起床與衛星“交流”

    “‘他’就像我的兄弟一樣?!?/p>

    對于趙旭瑞來說

    這顆衛星已成為他在太空的“兄弟”

    而他們共同的征途

    便是星辰大海

    ?

    圖為內窺鏡顱底導航設備。(受訪者供圖)

    在手術臺上

    面對復雜的顱內神經、血管

    一臺“顱底導航系統”

    能幫助做顱底手術的醫生

    降低手術風險

    ?

    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學院教授楊健團隊

    自主研發出

    內窺鏡顱底外科手術導航設備

    讓醫生在“導航”的幫助下

    提高手術的精準度

    ?

    通常情況下

    醫生會在內窺鏡實時影像引導下

    為患者做微創手術

    但內窺鏡無法呈現人體皮下組織的三維結構

    醫生只能通過自身經驗判斷人體內部的組織結構

    這就像是人在房子外面

    只能從墻上打一個小孔

    將手伸進去摸索著檢修房間內部的線路

    ?

    如何讓醫生通過國內自主研發的醫療設備

    實時看清患者顱內的組織、皮下血管、視神經的精準位置

    以及它們與腫瘤的相對位置關系

    成為楊健團隊多年來的攻關重點

    通過16年的攻關

    楊健帶領團隊成功“解題”

    采用先進的增強現實技術

    讓醫生通過“導航”看到顱內的血管和神經結構

    目前,該設備已獲批國家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

    從實驗室走進了手術室

    ?

    像他們一樣

    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面向經濟主戰場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踔厲奮發

    精益求精

    把創新、智慧書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記者:烏夢達、趙旭

    【糾錯】 【責任編輯:周楚卿 】
    閱讀下一篇:
    010030090950000000000000011124101128696361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