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17日電(趙秋玥)隨著AI技術向終端下沉,端側AI讓智能變得觸手可及。怎樣看待端側AI發展趨勢,端側AI在“人人可享的AI”愿景中為何發揮著關鍵作用?新華網就此專訪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剛。
劉剛表示,中國規模龐大的終端應用市場將加速人工智能技術普及。未來,AI技術將在創新經濟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海量終端為AI找到規?;瘧脠鼍?/strong>
人工智能是具有基礎設施性質的通用目的技術,應用前景廣闊。劉剛認為,中國在發展人工智能科技產業方面的重要特點是應用需求牽引。
應用需求牽引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關鍵是實現規?;瘧?,智能終端是規模應用的重要場景,是產生殺手級產品和應用的溫床。2023年,中國市場手機銷售量達到2.89億部,5G手機保有量達到8億部;汽車銷量2600多萬輛,保有量達到4億多輛;智能家居市場更加廣闊。海量終端市場為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斑@意味著中國擁有龐大的終端產品應用市場,人工智能只有通過應用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眲傉f。
據劉剛介紹,除了經濟領域,人工智能技術還被廣泛運用于包括大氣污染控制、水污染治理和新能源開發在內的生態保護領域,與我國高質量發展目標緊密貼合。無論手機、汽車還是智能家居,海量的應用終端均為人工智能技術提供了規?;瘧脠鼍?,由此帶動人工智能快速發展。
劉剛表示,在人工智能核心產業部門和融合產業部門之間的互補性創新過程,將催生新的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以L4級自動駕駛汽車為例,人工智能技術與汽車的結合顛覆了傳統汽車概念,繼電動化之后,中國汽車將進入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新階段。同時,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對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發展產生連帶效應,未來將給城市帶來革命性變化。
端側AI將加快人工智能規?;占?/strong>
“端側AI確實能夠加快人工智能技術規?;占??!眲傉f。
以手機為例,算法使手機的照相功能進一步提升,而用戶在使用照相功能的過程中進一步帶來了海量數據,使算法獲得進一步提升的空間。當智能算法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又會通過遷移在其他領域引起連鎖反應。這意味著,如果沒有規?;瘧镁蜎]有數據,也無法通過數據帶給算法良好的正反饋,這就是終端需要規?;瘧玫闹匾?。
劉剛認為,“在人工智能運用過程中,很多算法是以軟件的形態表現出來,用戶使用越多、反饋越多,由此將為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p>
在劉剛看來,AI技術在規?;瘓鼍爸械倪\用非常重要,一定要通過包括算法在內的技術沉淀轉化為軟件產品和服務,進而帶動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在調研中發現,隨著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進程的推進,未來中國將會出現一批以工業軟件為主導的新公司,他們將促進產品和服務在更大范圍內應用,并通過反饋獲得海量數據,使算法更加優化。因而,規?;\用將為人工智能技術帶來更大發展空間。
AI技術將助力培育創新經濟
一般而言,我們把工業經濟稱為傳統經濟。工業經濟強調大規模生產。從基礎研究到技術開發再到新產品上市,往往要經歷諸多環節和流程。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大大縮短了工業經濟的生產流程。我們發現,新的算法出來后很快就會被應用到生產和服務過程。因為算法是軟件,屬于知識經濟范疇。它從創新到應用中間的間隔很短,而且隨著規模的擴大,邊際成本趨近于零,具有明顯的報酬遞增效應?!眲傉f。
人工智能推動下的經濟屬于真正的創新經濟。劉剛認為,未來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在創新經濟中,將幫助人們發揮實現創造力和想象力,不僅能夠創造財富,而且能夠推動人本身的進步。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人工智能對就業效應是積極的。例如機器人替代的勞動者的工作大都屬于噪聲高、有污染和危險性高的工種,大大提高了工人的幸福指數。劉剛表示,人工智能為我國后發地區的農村居民帶來新的創業和就業機會,為收入增加創造了條件。當然,在人工智能的應用中,可能會帶來結構性就業問題?!坝锌赡艹霈F的問題是,不是人工智能替代勞動者,而是掌握人工智能技術的勞動者替代沒有掌握人工智能技術的勞動者。因而,全社會人工智能普及教育是一個非常值得政府投入的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