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讀懂“人工智能+”背后的產業深意-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28 18:20:44
來源:新華網

記者手記:讀懂“人工智能+”背后的產業深意

字體:

  新華社北京8月28日電 題:記者手記:讀懂“人工智能+”背后的產業深意

  新華社記者王悅陽

  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為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全面的行動指南。

  從“互聯網+”到“人工智能+”,一詞之變,既是技術向新的體現,也折射出產業動能的變遷。

  “互聯網+”實現人、物、數據、服務的高效連接和海量匯聚,提升資源配置效率,而“人工智能+”則是通過智能技術賦予數字系統主動思考、執行和創造的能力。

  從連接賦能到認知賦能,從建平臺、匯數據,到育智能、創價值,技術的浪潮迭起,傳統思維方式、生產方式和治理模式等都將被重塑,生產力實現躍遷。

  賽迪研究院未來產業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鐘新龍向記者打了個生動的比方:如果說過去十年,我們致力于構建四通八達的信息高速公路,那么未來十年,核心任務則是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運行無數具備自主決策與協同能力的“智能體”車隊。

  “人工智能+”,“+”在與場景的深度融合。

  鐘新龍表示,意見將“產業發展”等應用層面的行動置于“強化基礎支撐能力”之前,傳遞鮮明信號——“需求牽引、應用為王”是本輪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方法論。

  從“人工智能”到“人工智能+”,新業態正在逐步形成。在深圳,無人機穿梭在智慧物流園區;在山東,菜農通過AI種菜機器人管理大棚;在合肥,智能語音系統服務全球用戶……在數據資源豐富、產業體系完備、應用場景廣闊等優勢助力下,我國“人工智能+”早已不是未來式。

  “人工智能+”,“+”在對產業的賦能。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人工智能逐漸“扎根”于工廠車間,應用價值體現在良品率、能耗比等實實在在的指標上:一家傳統家電企業通過引入AI視覺檢測,將產品瑕疵識別準確率提升至99.9%,每年節省人工成本300萬元;一個鋼鐵工廠利用智能調度系統優化煉鋼工藝,能耗降低12%,出鋼時間縮短20%……

  人工智能對產業的賦能不僅僅局限于生產過程,也表現在設計、中試、服務、運營等各個環節;不只落地在工廠、企業,更賦能于供應鏈和產業生態。比如,中信泰富特鋼集團通過建立質量數據共享平臺,跨界聯合汽車、裝備業共建數字研發中心,帶動中小供應商轉型升級,推動材料、設計和制造一體化創新。

  “人工智能+”是貫穿產業鏈的加法,也是融合發展的乘法。充分發揮出“人工智能+”的乘數效應,需協同發力。

  一方面,夯實技術底座是基礎。意見提出的“支持人工智能開源社區建設,促進模型、工具、數據集等匯聚開放”,猶如為技術創新提供“水電煤”,能夠降低研發門檻。

  致力于通用人工智能發展的獨角獸企業稀宇科技(MiniMax)副總裁嚴奕駿告訴記者,這為技術驅動型企業的研發提供堅實基礎,為拓展行業解決方案、參與傳統產業智能化轉型提供發展指南和市場空間,將帶來更多業務機會,加速推進全球合作。

  另一方面,拓展特色應用場景,實現“以用促研”是核心。

  “為解決本地制造業的良品率問題而訓練出的行業模型,其價值遠超通用模型;為本地復雜的城市交通治理而積累的動態數據集,是任何實驗室都無法模擬的寶貴資產?!辩娦慢堈f,“以用促研”的過程沉淀了具有產權的行業數據和垂直模型,實現技術、數據、人才和產業的內生性聚集,最終構筑起他人難以復制的核心競爭力。

  正如業內專家所說,真正改變社會的從來不只是技術本身,而是技術滲透進生產生活場景的深度和廣度。當千行百業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當創新活力在制度的護航下充分涌動,系統性重構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時代正在加速到來。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