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赫爾辛基11月26日電(記者朱昊晨 徐謙)一項新研究顯示,歐洲正經歷夏季延長和升溫趨勢,與約6000年前曾出現的“超長夏季”相似。
據芬蘭圖爾庫大學日前發布的新聞公報,為評估氣候變化影響,該機構與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霍洛韋學院等合作,對歐洲湖底的古老湖泊沉積物開展研究。這些按季節一層層堆積的湖底泥沙,被形象地稱為“天然氣候日歷”,記錄了過去約一萬年來夏季與冬季長短變化的軌跡。相關成果已發表于英國《自然-通訊》雜志上。
研究人員分析了芬蘭奧里韋西小鎮瑙塔耶爾維湖的沉積序列。結果發現,約6000年前,歐洲曾經歷數千年中夏季最長的一段時期,每年持續近200天。當時,在自然因素驅動下,北極地區異常增溫引發的大氣環流變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研究指出,緯向溫度梯度——北極與赤道之間的溫度差,有助于將強風從大西洋吹向歐洲,從而影響整個歐洲大陸的天氣系統。隨著北極變暖速度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的4倍,這一溫度差正在減弱,高空氣流減緩,導致熱浪持續時間更長,夏季也變得更長。研究還發現,赤道與北極之間的緯向溫度梯度每降低1攝氏度,歐洲夏季平均可延長約6天。
研究人員解釋說,這項研究表明,歐洲夏季“被拉長”并非現代獨有的現象,而是地球氣候系統反復出現的一種特征。不同的是,如今變化的速度和強度前所未有,這背后不僅有自然因素,也有人類活動的影響。如果溫室氣體排放繼續保持目前的水平,到2100年,僅是北極變暖影響,就會導致歐洲夏季增加的天數多達42天。
研究人員認為,這一趨勢將對歐洲的生態系統、農業和公共健康等帶來多重壓力。適應涼爽濕潤環境的生態系統將面臨更大沖擊,森林火災、干旱以及與高溫相關的健康風險將明顯上升。研究人員強調,歐洲天氣演變與全球氣候動力作用密不可分,深入了解過去是各方應對氣候變化、規劃未來適應和減緩戰略的重要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