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云南晉寧河泊所遺址出土包括“滇國相印”“益州太守章”在內的封泥1100多枚??脊艑<抑赋?,這些封泥本來是古時防止文書被私拆的“一把鎖”,如今成為研究漢代西南地區政區建置、職官制度、滇國政權性質及其與中央王朝關系的“鑰匙”。
“封泥是古代簡牘文書或物品捆扎結繩處的泥團,通常蓋著主人印章,既能標識來源,又能防止被私拆?!焙硬此z址考古領隊、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蔣志龍介紹。
封泥最早出現于戰國,盛行于秦漢,魏晉之后簡牘逐漸被紙張替代,封泥失去用武之地,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蔣志龍介紹,2019年以來,河泊所遺址出土封泥1100多枚,包括官印封泥、私印封泥、道教封泥和無字封泥,數量在我國封泥發現史上居于前列,在云南考古史上屬首次發現。根據封泥文字及同步出土物判斷,其年代為西漢中晚期到東漢時期。
這些封泥多數出土于一個河道廢棄堆積的灰燼堆中?;覡a堆還有大量炭屑和炭化木條,推測為官方文書資料集中銷毀場所??脊抨爢T、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博士后楊薇說:“官方文書資料會采取焚燒、填埋等方式集中銷毀,在焚燒過程中,封泥發生陶化,所以被保留下來?!?/p>
云南河泊所遺址出土的兩枚私印封泥(拼版照片)。
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官印封泥。包括一枚“滇國相印”封泥,這是出土文物首次出現“滇國”兩字。蔣志龍介紹,從漢武帝時期開始,侯國的相、丞、尉等官員由中央任免?!暗釃嘤 狈饽啾砻?,漢朝賜滇王王印、令滇王復長其民的同時,在滇國設立滇相等官員直接治理滇國,對滇王形成制衡。這對認識滇國政權性質及其與中央王朝關系提供了實物證據。
其他官印封泥有“益州太守章”及“建伶令印”“滇池長印”“同勞丞印”等,涉及益州郡、犍為郡、越嶲郡、牂牁郡和滇池縣、建伶縣、銅瀨縣、律高縣等郡縣區劃近30個,包括益州郡下轄24個縣中的20個縣名,涉及刺史、太守、守丞、都尉、長史、縣長、縣令、縣丞等官職名稱10余種。這些封泥是中央王朝在云南行使治權的實證,同時證明河泊所遺址為益州郡郡治,其官員衙署應該就在發掘地點附近。
私印封泥與官印封泥同出,印文有“宋虞之印”“君馮私印”等,涉及數十個人名,專家推測這些人名是官員名字。從印文來看,既有張、王、李、趙、宋、高、陳等常見的漢姓,也有諸如“幻雍”等疑似少數民族漢語姓名。這為研究漢代官員選用制度提供了資料,也是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有力證據。
蔣志龍表示:“封泥和印章互為表里,為研究漢代西南地區行政區劃、職官制度等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保ㄓ浾呶闀躁?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