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蒼蒼,大河湯湯,文明在茲,薪火綿長。冀西北大地上,人類留下了百萬年的足跡,燃起了上萬年的陶火,中華五千年的禮樂華章從這里奏響。中華文明的諸多源流與關鍵節點,都曾在此交匯激蕩。
近年來,宣化鄭家溝遺址的考古發掘,正喚醒一段沉睡5000年的歷史。該遺址的最新考古成果,不僅為紅山文化人群西南向遷徙勾勒出軌跡,實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更將人們的目光引向了一段與黃帝相關的古史傳說。
紅山南漸
驅車駛離宣化城區,向著洋河南岸的臺地攀升,沿途山巒連綿,溝壑縱橫,蒼茫雄渾,盡顯冀西北風貌。
鄭家溝遺址,一處紅山文化時期的積石冢遺存,就靜臥在這片俯瞰河川的臺地上。2022年開始,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宣化區文物管理所,對遺址中的1號積石冢展開了考古發掘。
登臨1號積石冢所在高地,可見考古工作者已清理出約1500平方米的平面區域,冢上積石被有序堆放在一旁。地面分布著以石塊堆圍而成的圓、方形坑穴,部分被標注為祭祀坑,另一些則為石墓。
考古調查顯示,該冢是精心規劃、分階段擴建而成。頂面近梯形,以土臺為基,層層墊土、外覆石塊。冢內遺跡豐富,截至目前發現石界墻、石棺墓、祭祀坑等200余處遺跡。
祭祀坑集中在墓葬區東南側,形成相對獨立的祭祀區。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譽院長、紅山文化研究專家郭大順推測,祭祀遺跡除用于祭祀中心大墓主人外,還用于祭天。
“碳十四測年數據顯示,鄭家溝遺址1號積石冢距今5300年至4800年,處于紅山文化晚期并已越過遼西地區紅山文化的下限,是首次在遠離紅山文化核心區域的冀西北發現、發掘的紅山文化典型遺跡?!焙颖笔∥奈锟脊叛芯吭吼^員、宣化鄭家溝遺址考古發掘執行領隊龔湛清介紹。
遺址不遠處的臨時庫房內,綠松石串成的項鏈,寶光內蘊,皮殼厚重瑩潤;彩繪熊首雕塑,造型古樸,線條簡練,精準勾勒出熊首側影;散碎的天河石片,似曾嵌在某件禮器上,拼成部族圖騰……
“1號積石冢出土文物標本400余件套?!饼徴壳褰榻B,除三聯璧等具有典型紅山文化特征的玉器外,還出土具有河套地區廟子溝文化、中原地區廟底溝文化特征的陶器、石器等。
臨時庫房一角,展示著一張三聯璧圖片。該玉璧呈墨綠色,間黑褐瑕斑,上窄下寬,器身呈雙螺旋結構交纏而下,末端凸起似“雙尾”,兩側各斷以三處缺口?!斑@件玉璧通高4.75厘米,蛇紋透閃石質?!焙颖笔∥奈锟脊叛芯吭涸洪L張文瑞介紹,此物與傳統聯璧相異,屬首次發現,原件正在上海博物館展出。
觀其形,不免想到新疆出土的《伏羲女媧圖》?!墩衙魑倪x》有賦云:“伏羲鱗身,女媧蛇軀?!饼埳呓焕p,衍華夏萬代。
與三聯璧一同在上海展出的,還有河北承德平泉東山頭遺址出土的兩件陶塑人俑。男俑面容安詳,頭戴笠形帽,足著短靴,雙臂交叉置于胸前;女俑微微仰面,雙手內旋以托雙乳,小腹隆起,細部刻畫精妙入微。
“陶塑人俑以寫實手法制作,真實再現了紅山人的外貌特征,對于我國雕塑史、服飾史研究意義重大?!焙颖笔∥奈锟脊叛芯吭汗ぷ魅藛T介紹,這是紅山文化“?!眱仁状伟l現陶塑作品,反映了紅山文化葬制的復雜性及其演變動向。
記者曾實地探訪過東山頭遺址。遺址北側,京沈高鐵線清晰可見。采訪間隙,動車馳過,聲動原野。古今交響、新舊對望,文明的厚度,直觀而深刻。
遼西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位于東山頭遺址東北約80公里處,東山頭遺址又在鄭家溝遺址東北約350公里。三個遺址可串聯出一條自東北向西南延伸的紅山文化分布帶。
基因測序結果顯示,鄭家溝遺址人群與遼西紅山文化人群具有極強遺傳連續性。這表明,一支發達的紅山文化人群在其晚期鼎盛階段,自遼西地區向西南遷徙,越過燕山,最終抵達鄭家溝一帶。
多元交匯
地理環境所決定的水熱條件,是史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是其選擇棲息地的主導因素。立于鄭家溝遺址高臺,北可瞰宣化盆地,洋河如帶,蜿蜒東去;南側不遠,桑干河奔涌向前。
從更大地理尺度看,冀西北地處蒙古高原東南緣,太行山、陰山、燕山等不同山系在此交錯碰撞,是地質構造運動活躍地區。進入第四紀以來,南方暖濕氣流受山脈阻擋抬升,形成降水,使得這里氣候濕潤、水量充沛,適于生物生存、繁衍與發展。百萬年前,人類就在此繁衍生息。
被譽為“東方人類故鄉”的泥河灣遺址群即分布在張家口陽原縣桑干河兩岸。在這片區域,已發現距今176萬年的馬圈溝遺址、距今110萬年的東谷坨遺址、距今79萬年的馬梁遺址、距今20萬至16萬年的侯家窯遺址等重要遺存。這些古人類遺存數量巨大、時序連貫、分布集中,構建起東亞地區舊石器時代近乎完整的文化序列。
考古學家蘇秉琦曾提出,中華文明起源“不似一支蠟燭,而像滿天星斗”。星斗交輝可謂之神,薪火萬代可稱之奇。從百萬年人類史到一萬年文化史,冀西北這片神奇的土地見證了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演化與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交融。
四十里坡遺址出土過后崗一期文化的典型器物紅頂缽;三關遺址發現具有顯著廟底溝文化風格的重唇小口尖底瓶和葫蘆口平底瓶;姜家梁二期、三關三期、賈家營、七里河等遺存均顯示出濃厚的雪山一期文化因素,出土包括斂口折沿缽、雙腹耳罐等典型器物……在冀西北3萬多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多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交錯分布,“滿天星斗”熠熠生輝。
桑干河與汾河河谷相通,并通過汾河聯系起陜晉豫地區,而洋河所屬的海河水系,則將蒙古草原與遼西地區連接起來。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得冀西北縱接南北、橫貫東西,成為史前人類南北東西交流融匯的重要活動舞臺。
在鄭家溝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的同時,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宣化、涿鹿等地同步開展考古調查工作,發現大量紅山文化遺存,其中積石冢200余座,遺址80余處,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再添實證。
參照考古發現,大致可對不同文化先民進入冀西北的路線作出如下猜想。
仰韶時代中期(約6000年前),豫北、冀南一帶的后崗一期文化的部分先民沿太行山東麓北遷,順永定河水系西進到桑干河流域;仰韶時代中期,陜晉豫地區的廟底溝文化的部分先民沿汾河河谷北上,經太行山北麓進入桑干河流域;仰韶時代中晚期(約5500年前),遼西紅山文化發展至高峰,其先民自灤河、老哈河流域南下,經燕山山脈向西推進,其中一支沿海河水系進入桑干河流域。
自北南下的紅山文化、自西東進的廟底溝文化,與自南北上的后崗一期文化,在冀西北交匯、融合。這種融合的具體過程尚不清楚,但鄭家溝遺址為遼西與冀西北史前文化交流、互動等重要學術問題提供了一批新材料,有望填補中原仰韶文化系統、西北河套地區文化系統和東北紅山文化系統之間交流的缺環。
涿鹿風云
對冀西北復雜的史前文化現象,考古學家張忠培如此概括:這里是多種不同譜系的諸種考古文化的拉鋸地區,情況顯然相當復雜。從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譜系的諸考古文化之間相互吸收、融合和斗爭。
從鄭家溝南移40公里,便是今河北省涿鹿縣。
《史記》記載:“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变寐怪畱鹗球坑葢饠?、軒轅稱黃帝的標志性事件。
戰國史書《竹書紀年》記載:“黃帝至禹,為世三十?!薄墩f文》釋“世”為三十年,三十世合九百年。據“夏商周斷代工程”推算,禹即位于公元前2070年,推前九百年,則黃帝即位約在公元前3000年。由此可見,涿鹿之戰距今約5000年。
如果這一事件是真實的,理應在考古資料中有所反映,即表現為一種考古學文化或類型的開始或終結。5000年前恰是鄭家溝先民在涿鹿地區的活躍期,他們有無可能代表涿鹿之戰的一方勢力?
在一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專家咨詢會上,記者聽到一個猜想:鄭家溝可能與黃帝部族有關。
“考古學家蘇秉琦曾提出黃帝時代的活動中心,只有紅山文化時空框架可以與之相應?!惫箜樥f,冀西北紅山文化遺存分布廣闊、規模宏大,南鄰桑干河與涿鹿縣,不免讓人聯想到古史中黃帝部族在此活動的記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賈笑冰指出,在中國史前考古學文化中,明確具有熊崇拜特征的只有紅山文化?!妒酚洝酚涊d:黃帝“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這段記述通常被解讀為黃帝大軍以熊等猛獸為圖騰或稱號,頗具北方部族特色。
《史記》又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薄妒酚洝分^黃帝號“有熊氏”,其國稱“有熊國”。鄭家溝遺址出土的彩繪熊首雕塑,正呼應史料中黃帝部族為“有熊氏”的記載。
如此觀之,紅山文化典型器物“玉豬龍”的原型或許并非豬,而是熊,稱之為“玉熊龍”似更為貼切。
“《禮記》記載,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后于薊?!惫箜樥f,薊在今燕山南麓,宣化鄭家溝這類遺存的發現,說明紅山文化從燕山北發展到了燕山南,它活動的區域范圍與炎黃傳說有相吻合之處。
一個崇尚熊的部族,以玉為禮、敬祖祭天,5000年前從東北遷徙而來,活躍于涿鹿附近,并在此與中原、河套等地區的文化交流融合……這一系列考古學證據鏈,似乎直指古史傳說中的黃帝部族。
遠古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群體通過長期的交流融合,奠定了今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基礎。黃帝文化無疑是這些古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且影響最深遠的一支,而以鄭家溝遺址為代表的冀西北史前文化遺存很可能藏有黃帝線索。今日尚不起眼的鄭家溝,未來能否作為新的考古學文化“鄭家溝文化”而蜚聲海內外,值得期待。
誠然,考古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任何猜想都需要更多、更堅實的證據來證實或證偽。正如咨詢會上多位專家所言,下一步的工作,是要在更廣闊的區域內,尋找與鄭家溝遺址配套的、能夠反映日常生產生活的大型聚落遺址,以便更完整地復原“鄭家溝文化”的面貌。
離開鄭家溝遺址時,夕陽正將山巒染成一片金黃色。這片神奇之地,不僅有史前遺跡,更有關乎我們從哪里來的民族記憶。對它的每一次發掘,每一次猜想,都是在追尋中華文明的源頭,都是在叩問億萬中華民族的共同根脈。(記者 李鳳雙 田 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