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曲奕濃
合上書卷,《大道寬寬》四字如晨鐘暮鼓,在心頭久久回蕩。張家軍以沉靜如石的筆觸,將一位農家子弟的半生跋涉鋪展成一部跨越時代的精神史詩。這部以作者真實經歷為藍本的軍旅小說,沒有驚天動地的宏大敘事,卻在平凡生命的褶皺里孕藏著最動人的力量——它用張君成的人生軌跡告訴我們:所謂寬寬大道,從不是天賜的坦途,而是以初心為燈、以堅韌為履、以真誠為橋,一步步走出來的修行之路。
作品最精妙的特質,在于以“小敘事”承載“大格局”,在個人成長史中照見時代變遷。全書沿著“童年培根—百折不撓—雄雞高唱”的三段式結構徐徐展開,看似是張君成一個人的生命歷程,實則是半個多世紀中國社會與國防事業發展的縮影。童年時,山東鄉村的清貧歲月磨礪出他“咬著牙也要往前走”的堅韌底色;軍營中,坑道里的嚴寒、名額被占的委屈、轉干無望的挫折,是一代軍人“百折不撓”的不悔記憶;而最終從扛槍士兵到宣傳骨干的蛻變,更印證了中國軍人“拿筆能寫、扛槍能戰”的轉型軌跡。這種“以個人映時代”的筆法,讓作品超越了普通勵志小說的范疇,成為一面映照一代人精神面貌的鏡子,讀者在張君成的故事里,既能看見父輩的青春,也能讀懂時代的厚重。
書中對“道”的詮釋,更是將作品的精神境界推向了新的高度。開篇父親的夢境埋下哲思伏筆,讓“道”既是腳下延伸的人生路徑,也是天地運轉的永恒哲理。張君成的“道”,是母親教導的“走正道”,是困境中“把挑戰當磨礪”的通透,更是始終堅守的“真誠底色”。這種“道”不是玄奧的空談,而是融入日常的修行:從軍被刷時,他不找關系走捷徑,轉而以更刻苦的訓練證明自己;“讀書無用論”盛行時,他在坑道里堅持讀寫,讓文字成為精神的鎧甲;與人相處時,他“把每段關系都當作百年老樹的年輪來養”,用赤誠消解隔閡。作品以虛實相間的筆法,將人生實路與哲理虛境巧妙融合,讓“大道寬寬”的書名有了雙重深意——心守正道,路自然寬;境由心造,道自然遠。
最令人動容的,是作品對“苦難與信仰”的深刻轉化。不同于許多文學作品對苦難的刻意渲染,《大道寬寬》始終以克制的筆觸處理挫折,卻讓每一次困境都成為信仰生長的土壤。張君成的人生從不是一帆風順:高中畢業后從軍受挫,軍營里高考名額被搶,熬出頭時轉干機會又失,每一次打擊都足以擊垮普通人的意志。但他從未沉淪,正如書中所寫:“他用堅韌的意志去跨越一道道坎坷,去通過一層一層的黑暗,也把每一次困惑都看成一次新的機遇”。這種將苦難升華為磨礪、將挫折轉化為動力的力量,正是當下浮躁時代最稀缺的精神養分。它讓我們明白,人生的寬度從不取決于境遇的順逆,而在于內心的堅守——當苦難成為信仰的試金石,平凡的生命便能綻放出磅礴的力量。
作品中蘊含的成長智慧與處世哲學,更讓“大道”有了可感可學的溫度。在個人成長層面,張君成用一生踐行了“熱愛成就突圍”的真理。從田間少年到宣傳骨干,他始終沒有放棄對文學的熱愛,即便在修筑坑道的艱苦歲月里,也堅持用筆記錄生活、思考人生。這種對“無用之用”的堅守,最終讓他完成了從士兵到記者的轉型,用文字重構了生命的坐標系。這恰恰印證了:人生的豐盈從不是單一路徑的登頂,而是永不停歇的自我重塑,真正的成熟,是永葆對未知的熱愛與“學徒心態”。
在待人處世與治軍理政上,作品更藏著通透的智慧。張君成提出的“帶兵四法”——抓紀律、抓人心、抓帶頭、抓調研,將制度的剛性與人心的溫度熔于一爐,那句“帶隊伍不是馴馬,而是點燃火把”的箴言,道破了管理的本質:真正的引領,是喚醒每個人內心的力量。而他“不因利益而虛偽,不因權勢而諂媚”的處世原則,更讓我們看見真誠的力量——這種超越功利的赤誠,能讓批評者成為同行者,讓競爭者化為合作者,正如百年老樹的年輪,經得住風雨的考驗。
文如其人,字如其心。張家軍先生以一生修為打磨這部作品,讓張君成的每一步跋涉都印著作者的精神印記。作品中“一個人的領跑到一群人的奔跑”的敘事,恰是作者精神境界的投射——他深知,個人的成長從來不是孤立的,一代人的青春必然融入時代的底稿,一個人的堅守終將匯聚成民族的力量。這種將個人命運與家國情懷相連的書寫,讓《大道寬寬》不僅是一部軍旅回憶錄,更是一部引導人、激勵人的精神向導。
讀《大道寬寬》的過程,如同與一位歷經滄桑的老軍人對坐長談。他不講空洞的大道理,只以自己的半生故事告訴你:人生哪有什么捷徑可走,所謂寬寬大道,不過是在困境中不低頭,在誘惑前不迷路,在熱愛里不放棄。在這個充斥著焦慮與浮躁的當下,這部作品恰似一劑清醒劑,提醒我們:那些看似“無用”的堅守,那些不摻雜質的真誠,那些穿越黑暗的勇氣,終將鋪就屬于自己的寬寬大道。
愿我們都能如張君成一般,心守正道,步履不停,在平凡的生活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長,最終走出屬于自己的“大道寬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