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隱匿的“小偷”:首個全國科普月聚焦神經內分泌腫瘤-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9 16:39:04
來源:新華網

警惕隱匿的“小偷”:首個全國科普月聚焦神經內分泌腫瘤

字體:

一位86歲老人突然神志不清、甚至出現攻擊行為,被送往精神??漆t院后,最終卻發現病因不在大腦,而在胰腺——一個容易被誤診的疾病正悄然侵襲患者的健康......在近期舉辦的“益起探‘胰’,健康護航”全國科普月神經內分泌腫瘤科普活動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胰腺外科主任劉亮教授分享了這個典型案例,這位老人最終被確診為神經內分泌腫瘤中的胰島素瘤,經過手術治療后恢復正常。劉亮教授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更像是一個隱匿的‘小偷’,悄然侵蝕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暗绻P注早期危險信號,及時診治,早期仍可實現治愈效果?!?/p>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胰腺外科主任劉亮教授現場科普

罕見卻不容忽視的小偷,但與“癌中之王”差很遠

提到胰腺惡性腫瘤,很多人第一反應是“癌中之王”胰腺癌:確診后 5 年生存率不足13%,進展快、致死率高。但劉亮教授強調:“胰腺上還有一種惡性腫瘤,和胰腺癌像‘龍兄鼠弟’,但惡性程度天差地別?!睌祿苤庇^體現差距:哪怕是晚期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也能超過50%,是胰腺癌的4倍多。

這種 “特殊腫瘤” 屬于罕見腫瘤,劉亮教授介紹,但其可以遍布全身各處。然而,中國患者中33.5%長在胰腺,雖發病率僅十萬分之1.27,過去30年患病率卻漲了 5-6 倍。更值得警惕的是,它的遺傳率高達17%,“如果一級親屬(父母、兄弟姐妹)確診或攜帶特殊突變基因如MEN-1,一定要警惕遺傳風險”。

診斷難?靠“排除法”找出早期危險信號

“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最大的困難就是‘神秘’,這是造成誤診漏診最主要的原因?!眲⒘两淌诿枋龅溃骸澳闼芟氲降乃邪Y狀它都可能出現:全身疲勞、乏力、虛弱、皮疹、腹瀉、頭暈、焦慮、體重減輕、燒心癥狀、胃腸道出血、黃疸等?!?/p>

正因為癥狀缺乏特異性,無法通過某一個癥狀來判斷是否為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劉亮教授指出:“就連臨床醫師也常常對神經內分泌腫瘤缺乏了解,診斷方面以胃鏡、結腸鏡、B超、CT等常規檢查手段為主,一些特異性診斷方式如CgA檢測、SRS等應用較少?!?劉亮教授建議采用“排除法”:“當你面對身體諸多不適,但始終查了很多項目都沒找到病因,這時可以做一個增強 CT 或磁共振,甚至PETCT排查是否為神經內分泌腫瘤?!?/p>

治療方式多元,晚期同樣能夠“續命”

“無論早期還是晚期,手術都是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最核心的治療手段?!眲⒘两淌趶娬{,這是這類腫瘤的一大特點:在惡性腫瘤治療中,很少有醫生敢提及‘治愈’,但早期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通過手術可實現治愈;即便到了晚期,出現遠處轉移,手術也能起到“續命”作用。

除了手術,藥物治療也有“精準武器”。劉亮教授表示,針對神經內分泌腫瘤細胞上一個特殊的“生長抑素受體”,生長抑素類似物(SSA)是針對不可切除和/或轉移性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的一線藥物治療選擇,還還能結合核素治療(PRRT),用放射性藥物“定向爆破”腫瘤細胞,不少患者能實現長期帶瘤生存。

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肝轉移

肝轉移是導致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目前診治的難點與痛點。劉亮教授指出,這類腫瘤對肝臟有著特殊“偏好”——超80%的轉移灶集中在肝臟,其他部位轉移則相對少見。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于2025年開設的全國首個“胰腺腫瘤肝轉移多學科聯合門診”,為包括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肝轉移在內諸多復雜病例提供了治療方案。劉亮表示,傳統觀念認為,當肝內腫瘤占比超50%時,手術治療意義不大;但中山醫院的臨床實踐打破了這一認知:即便肝內轉移腫瘤的占比較高,經多學科團隊評估后,仍可能通過“肝胰同切”手術或肝移植獲得長期生存。

在多種治療方法加持之下,患者無論早晚期都有一個顯著的生活質量改善,未來也會有更多患者受益。

 

【糾錯】 【責任編輯:肖寒 宮曉倩】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