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由北京病痛挑戰公益基金會主辦的“2025不止罕見——罕見病敘事關AI(愛)計劃啟動會”在北京成功舉辦。本次活動匯聚了醫療專家、產業代表、康復工作者、心理學家及患者組織代表等多方力量,傾聽罕見病群體心聲,搭建平臺,助力全社會更多了解、理解和支持罕見病群體。同時,與會代表探討了罕見病多維支持體系的構建,呼吁各方攜手,共同推動“篩、診、治、保、康”,倡導和探索罕見病從“可治”向“全人發展”的可行性和愿景。
推動已有有效治療手段的罕見疾病實現“早篩、早診、早治”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下,罕見病群體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脊髓性肌萎縮癥(SMA)為例,2021年底國家醫保局將全球首個SMA疾病修正治療藥物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后,罕見病群體的“治”和“?!比〉昧藲v史性的里程碑。我們也看到罕見病領域實現“早篩”和“早診”將真正助力于“早治”,阻止罕見病群體致殘,從而實現“全人發展”的共同愿景。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毛姍姍教授指出,SMA不僅是公眾認知中具有代表性的罕見病,更是導致嬰幼兒死亡的主要遺傳性疾病之一,因此當前最緊迫的挑戰在于SMA的早期干預。毛教授引用NURTURE研究的最新8年隨訪結果指出,在新生兒期經篩查確診、并于癥狀前接受諾西那生治療的患兒中,所有受試者均存活,96%可獨立站立,92%可獨立行走,絕大多數患兒在正常發育窗口期內完成了坐、爬、站、走等關鍵運動里程碑。
這一振奮人心的數據結果意味著,如果能通過新生兒篩查在癥狀出現前就讓更多的SMA患兒得到確診和治療,絕大多數患兒都有機會像正常孩子一樣成長和生活。國家自2009年正式施行《新生兒疾病篩查管理辦法》以來,納入該篩查規劃的罕見疾病的診斷和干預得到了極大提升。隨著醫療科技的高速發展,包括SMA在內的部分罕見病已經有了有效的治療手段,并且通過早期篩查和干預可以實現正常兒童的發育水平,然而這部分罕見疾病尚未被納入到新生兒疾病篩查規劃中。
“正因如此,我們希望未來在政策允許的條件下,能夠推動政府層面更充分地認識到:SMA最理想的治療方案是癥狀前治療。這也正是我們撰寫《兒童脊髓性肌萎縮癥癥狀前治療專家共識(2025版)》的根本原因——旨在為政策制定和臨床實踐提供科學依據,助力實現早篩、早診、早治?!泵珚檴櫧淌趶娬{。
康復資源短缺與社會融合挑戰:多方合力共建“全人發展”支持體系
北京病痛挑戰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孫榮甲現場分享了《罕見病照護者需求洞察暨罕見病家庭工作坊總結報告》,報告指出患者認為康復需求和診療需求同等迫切,尤其是居家康復指導需求突出,反映出神經肌肉類罕見病群體對系統性、專業化、可及性強的康復支持服務存在迫切需求。
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主任醫師戴毅教授分享,SMA在罕見病領域具有代表性,康復探索也是走在前面,但也走過一些彎路。過去,SMA康復普遍追求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導致許多家庭被迫異地康復、父母一方長期陪護,孩子無法正常入學,家庭生活近乎“分崩離析”。此類“過度康復”并不科學,當前更強調“全人康復”。
中國康復研究中心中國康復科學所社會服務研究與指導部閆穎介紹,在一項關于“0-6歲罕見病兒童康復現狀”的研究中發現,罕見病兒童對康復服務的需求高達88.2%。目前該群體主要面臨四大痛點:一是康復經濟負擔重;二是學前融合教育推進困難;三是康復資源短缺,尤其是熟悉罕見病康復的治療師十分匱乏,加之康復機構分布分散,許多患者出行不便,進一步加劇了康復服務可及性低的問題;四是缺乏有效的家庭支持機制。
科學康復對于罕見病群體實現“全人發展”至關重要。展望未來,與會專家建議應開展并加強康復師對罕見病康復知識的培訓,完善罕見病康復領域的標準規范體系,推動行業標準與國家標準的轉化與統一。同時,希望建立國家級的康復信息共享平臺,為康復工作者和偏遠地區患兒家長提供更多支持與服務,探索包括居家康復在內的全人康復模式,幫助患者實現更規范的疾病管理。
罕見病敘事關AI(愛)計劃,賦能患者,提升認知
為呼吁社會各方更多關注罕見病群體,助力從“可治”向“全人發展”模式的推進,北京病痛挑戰公益基金會正式啟動“罕見病敘事關AI(愛)計劃”,以神經肌肉罕見病為試點,借助AI工具,助力罕見病群體不再沉默,發出更多正面、積極的聲音,讓更多人了解和理解這個群體,從而在社會融合等各方面提供更多支持。
病友登錄“罕熊和你聊”網站(rarebear.org)后,可用自己感覺舒服的方式和“罕熊”聊天,無論文字、照片,還是語音都可以。暢聊過后,患者可以選擇生成一篇不同風格、不同篇幅、不同視角的專屬生命故事。
北京病痛挑戰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王奕鷗表示,希望以“罕見病敘事關AI(愛)計劃”為起點,推動社會更加關注罕見病群體,特別是神經肌肉疾病患者。她指出,當前我們已經具備了更完善的診療環境和更多有效的藥物,能夠更好地應對疾病本身。在此基礎上,我們應進一步關注患者及其照護者的心理健康,以更全面、更整體的方式面對疾病對個人和家庭帶來的影響。
北京市西城區我們的家園殘疾人康復中心業務主任孫麗佳指出,該項目的價值在于“賦能患者”和“提升認知”,并有望開啟和拓展全人康復的領域,以此為基礎,夯實罕見病康復工作。
作為此次項目的支持方,渤健亞太區總裁丁偉波表示,“罕見病敘事關AI(愛)計劃”給了社會了解罕見病群體、凝聚社會力量、擴大社會支持的機會。罕見病患者的需求是多元的,罕見病領域的挑戰,包括研發的挑戰也是現實存在的。以SMA為例,從發現SMA的致病基因,到全球首個SMA疾病修正治療藥物的出現,科學家們經歷了整整20年的探索、失敗和堅持。ALS(肌萎縮側索硬化,俗稱“漸凍癥”)領域同樣不易,從發現首個與“漸凍癥”相關的致病基因——SOD1基因,到全球首款靶向基因的ALS治療藥物出現,科學家們經歷了整整30年步履艱難的嘗試和開拓。我們將繼續不懈努力,在“篩、診、治、保、康”各個環節,攜手社會各方,助力罕見病患者從“可治”邁向“全人發展”的模式。
此次計劃啟動后,項目將于2025年深入多個城市,開展敘事工作坊、照護者賦能活動及AI工具推廣,持續收集并傳遞罕見病群體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