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由新華網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中國政法大學城市發展與治理研究院、《信訪與治理研究》刊物提供學術指導,北京綠動未來傳媒有限公司承辦的“2025數字賦能社會治理·新時代‘楓橋經驗’實踐與發展大會”在北京召開。浙江省諸暨市司法局“構建‘一單雙員三鏈’審查閉環 探索法治護村諸暨實踐”的經驗做法編入《法治獲得感實踐匯編(2025)》。
浙江省諸暨市作為“楓橋經驗”發源地,堅持先行一步、延伸一層,構建“一單雙員三鏈”審查閉環,從源頭上實現矛盾糾紛“未發先防、即發即解”,涌現出的一批典型案例和特色經驗做法,為依法治村,打通基層法治建設“最后一公里”作了積極探索實踐。

構建標準審查機制,變“事后糾錯”為“源頭防控”
一是創新審查目錄機制。構建“3+X”目錄清單化管理機制,梳理村級決策、合同協議、事務管理3大類16項高頻涉法事務,鼓勵村(社區)自主增補特色審查事項,明確審查目錄須經村集體審議通過。目前,全市村(社區)目錄清單村集體討論通過率和目錄制發率均達100%。
二是規范審查流程機制。全省首創《諸暨市村(社區)合法性審查操作手冊》,內容涵蓋審查指引、規范流程等7項標準化工具,以及聯絡員工作規則、檔案管理、疑難件審查協同等4項配套制度,建立審前流程明晰,審中職責明確,審后溯源閉環的規范化審查模式,為基層提供清晰、統一的操作指南。
三是明確風險預警機制。構建“風險清單+制度約束”雙軌防控機制,編制農村集體經濟合同模板和“三資”管理法規文件匯編,梳理土地承包流轉等8項高頻法律風險,形成風險清單。聯合紀委監委、農業農村等部門建立協同監督機制,嚴把“三資”合同審查關,切實增強審查結果的保障力度。
建強雙員責任體系,變“單兵作戰”為“協同聯動”
一是強化責任體系。完善“1+23+509”市鎮村三級責任網絡,市級審查中心統籌制定審查規范標準,23個鎮級審查中心建立“業務領域+法治資源庫”動態儲備力量,509個村級審查站點探索由村(社區)法律顧問擔任法治審查員,實現“定崗定責、專人專管”。
二是健全管理體系。構建村(社區)法律顧問“選聘準入-履職考評-利沖回避-動態退出”全周期動態管理機制,嚴把選聘入口關。以執業年限和考核結果為基準,打造“專精結合、全域覆蓋”審查專業化隊伍。截至目前,已動態調整法律顧問47名,隊伍優化率達23.62%。
三是優化培訓體系。緊密銜接法律顧問專業精進與村(社區)基層實務需求,面向法律顧問定期召開專題會議,同步開展村(社區)法治聯絡員“三資”管理及審查流程實務培訓,提升專業能力,截至目前,累計覆蓋法律顧問及村干部參訓1200余人次。
打造三鏈協同格局,變“專業主導”為“多元參與”
一是創新履職服務鏈。明確法律顧問的“五大員”職能,推行定期到崗、定責參會、定時響應“三定”工作法,全面迭代升級法律顧問服務質效。今年以來,全市村(社區)累計參與糾紛化解598起、普法宣傳760場、服務市場主體1116家次。

二是完善檔案追溯鏈。建立“一案一檔”管理閉環,將審查事項基礎材料、辦理流程單等臺賬規范歸檔,實現全程留痕、動態可溯。同步實行審查辦理流程單“雙簽名”制度,由法律顧問和村(社區)負責人簽字確認,確保每案可溯源、每責可倒查。
三是激活群眾監督鏈。推動合法性審查納入村規民約修訂,實施審查事項目錄清單村務公開欄、村民大會、微信群“三公開”。目前全市村(社區)目錄清單公示率100%,信訪量和涉訴案件實現“雙下降”,經審涉法事項違法違規“零發生”。
諸暨市“一單雙員三鏈”模式構建了一套精準識別、力量直達、監督閉環的源頭風險識別與防控體系,系統性解決了基層治理痛點,是落實“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踐行“預防為先”理念的有效載體,為探索善治新路提供了成熟模板,也為全國各地規范村級權力運行提供了可操作、可落地的制度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