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北京9月28日電(記者趙海軍)九月的常德,沅澧兩岸清風送爽,產業園區熱潮涌動。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宣傳中心組織媒體記者走進這座“桃花源里的城市”,實地探訪湖南合成生物制造產業創新中心、常德經開區、津市產業基地等核心載體,與科研帶頭人、企業負責人深入交流,見證常德以合成生物制造為抓手,探索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生動實踐。
科研“引擎”轟鳴 破解成果轉化密碼
“大家現在看到的是我們的高通量微生物篩選工作站,它能實現一天內完成上千株微生物的篩選,大幅提升研發效率?!痹诤衔睦韺W院內的湖南合成生物制造產業創新中心,合成生物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涂強研究員,向媒體記者介紹平臺內的核心設備。多聯生物發酵設備運轉平穩,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屏幕上跳動著實時數據,350臺套精密儀器組成的“科研矩陣”,勾勒出常德生物制造的技術底氣。
作為創新中心的核心建設者,涂強研究員的腳步每天都會穿梭在4000平方米的小樓里,帶領技術團隊開展科技攻關?!耙粚拥纳锇l酵中心剛完成利爾生物‘精草銨膦’的小試驗證,三層的微生物改造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常德研發基地,正和山東大學團隊聯合攻關基因編輯的工程菌株?!彼钢龑訉嶒炇业牟A粔?,里面身著白大褂的科研人員正在操作生物安全柜,“我們要做的就是打通‘基礎研究—中試驗證—產業落地’的堵點,讓實驗室里的圖紙變成生產線的產品?!?/p>
創新中心的“協同基因”在細節中盡顯:一層小試孵化中心為5個大學生創業項目免費提供場地和設備,四層項目路演廳剛結束一場與深圳創投機構的線上對接會,而辦公室墻上的“資源對接表”上,密密麻麻標注著與深圳理工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的合作進度?!吧蟼€月,我們剛通過‘飛地模式’,把常德企業的中試需求對接給了深圳科創平臺的專家?!蓖繌娬f,創新中心不僅是研發平臺,更是資源“粘合劑”,截至2025年8月,已推動8項科研成果在常德本地轉移轉化,引航生物、苷禾生物等企業均受益于該平臺的技術支持。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龍頭跑出加速度
“這批熊去氧膽酸產品即將發往韓國,純度達到99.5%以上,在國際市場上很受歡迎?!痹诔5略聘凵锟萍脊煞萦邢薰镜慕涢_區生產基地,副總經理李科站在自動化包裝線旁,向記者展示產品檢測報告。車間內,藍色的機械臂精準抓取物料,智能顯示屏實時顯示反應罐的溫度、pH值,這條年產300噸膽酸類產品的生產線,正是常德生物制造“高端化”的縮影。
云港生物的發展軌跡,是常德生物制造產業升級的寫照?!?021年我們還是單純的原料供應商,現在已能自主研發微生物檢測試劑?!崩羁茙е浾咦哌M企業技術中心,墻上的專利證書掛滿整面墻——20余項授權專利中,3項國際專利打破國外技術壟斷。他拿起一瓶淡黃色的膽鹽試劑介紹:“這是我們和湖南文理學院合作開發的新產品,用于腸道菌群檢測,填補了省內空白,目前開始對接供應多家檢測機構?!?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20250928d0dd25e1db3a466bafea869d442c41c2_202509281411227364rId7image4.jpeg" width="797" height="532">
在津市的湖南慕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蔣先芝的辦公室里放著一份特殊的“成績單”:2025年上半年營收實現穩健增長?!拔覀兊暮诵母偁幜υ谟诮⒘顺^32萬株微生物的菌種庫和領先的技術研發平臺?!笔Y先芝帶著記者走進菌種保藏室,零下80℃的超低溫冰箱里,存放著從全國各地采集的微生物樣本,“2023年在常德落地的農用微生物制劑生產線,年產能20000余噸,能快速精準響應全國各地用戶的需求?!?/p>
車間外,慕恩生物二期蘑米生物真菌蛋白項目的工地已經完成土地平整?!邦A計明年投產,菌絲蛋白產能可達2萬噸?!笔Y先芝望著工地,語氣堅定,“常德的中試基地幫我們縮短了半年的研發周期,產業基金又解決了資金問題,在這里發展,我們有底氣?!?/p>
全鏈條”賦能 小城崛起產業集群
“這是20噸的發酵罐,正在為利爾生物做L-蛋氨酸的中試驗證,預計10月就能完成工藝定型?!痹诤仙镏圃熘性嚮氐目刂剖?,運營負責人指著監控屏幕介紹。在這座位于津市的中試基地5000平方米的車間內,從0.5噸到20噸的發酵罐錯落排布,陶濾、超濾、納濾、離交、脫色、濃縮、結晶、干燥等設備形成完整的提取鏈條。
“以前企業自己建中試線,至少要投入2000萬元,還得等半年時間?!被剡\營團隊成員說,自2025年投用以來,已為西安金博瑞、巨子生物、隆科智慧、凱曉生物等8家企業提供服務,幫企業節省成本超30%。在車間一角,來自長沙的科研團隊正在調試設備,“我們的秸稈降解菌株在這里完成中試后,就能直接對接安鄉的生物基材料企業,常德的‘研發—中試—生產’鏈條太方便了?!?/p>
津市工業博物館則為這場產業調研增添了歷史厚重感。這座由1950年建成的人民電影院改造而成的博物館,第一層展廳里,1976年津市日用化工廠的α-淀粉酶發酵設備、2000年鴻鷹生物的早期酶制劑產品,與現代生物制造企業的產品并置陳列,勾勒出常德工業從“傳統”到“新興”的轉型軌跡。
“從1962年澧南粉廠的水解法味精,到如今的合成生物制造,常德的工業基因里始終有‘創新’二字?!苯蚴泄I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博物館建成后,已成為當地干部群眾的“產業教育基地”,不少企業員工來這里參觀后,更能體會到“二次創業”的意義。
據介紹,2025年常德合成生物制造產值有望突破150億元,2028年將建成國家級產業集群。這座“桃花源里的城市”,正以生物制造為筆,繪就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