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500售價5000”
“6666元虎頭蜂養殖包教包會”
“虎頭蜂酒包治百病”……
在網絡夸張宣傳和“高額利潤”的驅動下
養殖戶蜂擁而上
行業野蠻生長卻又缺乏監管
商機之下潛藏重重危險

海報由AI生成
虎頭蜂學名胡蜂
俗稱馬蜂、黃蜂
攻擊性強
毒性足以傷人甚至致死
今年6月
云南牟定縣兩名兒童
被同村村民養殖的胡蜂蜇傷
搶救無效不幸離世
今年9月
四川達州4人登山時遭胡蜂群攻擊
全身被蜇六七十處
湖南、貴州、山西等地也時有胡蜂傷人事件

胡蜂尾刺特寫(來源網絡)

這是11月19日在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龍山鎮黃氏蜂業有限公司育蜂棚內拍攝的胡蜂。
??只顧“數大”無序“招蜂”??
胡蜂蜂蛹是一種食材
在云南昆明某交易市場
一天的蜂蛹交易量超過20噸

這是11月20日在云南省保山市一處農貿市場拍攝的胡蜂蛹。

11月20日,商戶在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一處農貿市場內售賣胡蜂蛹。

11月20日,商戶在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一處農貿市場內售賣胡蜂蛹。

11月19日,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龍山鎮一家餐館工作人員在制作菜品炸胡蜂蛹。
胡蜂養殖在我國多個省份
呈“小作坊”式分散分布
普遍缺乏統一的
生產標準與安全規范
部分養殖戶在山上放養胡蜂
有些甚至直接在自家院墻內
或房屋樓頂養殖胡蜂
且因安全意識薄弱
大多未設置
必要的警示牌、圍欄等防護設施
將周邊居民置于危險境地

11月19日,在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龍山鎮河頭村,一名村民查看野外收集的胡蜂。

11月19日,在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龍山鎮河頭村,村民給胡蜂喂蜂蜜水。

11月19日拍攝的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龍山鎮河頭村,村中可見村民在家中、門外棚房養殖的胡蜂。

11月19日,在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龍山鎮河頭村,一名村民查看養殖的胡蜂。
更有甚者
為追逐高利潤
廣西荔浦、四川樂山等地
一些養殖戶鋌而走險
養殖生性更兇殘、危險系數更高的
紅娘胡蜂和七里游胡蜂
此類胡蜂受驚后
可群體追擊目標數公里
隱患極大

這是11月19日在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龍山鎮河頭村拍攝的一處野外養蜂地。
??“蜂”狂背后監管缺位??
胡蜂養殖長期處于
“無法可依”的灰色地帶
不同于中蜂、黑蜂等品種
胡蜂并未被列入
《國家蜂遺傳資源品種名錄(2024版)》
農業農村部門難以介入
林業部門也明確表示無需辦理相關許可
監管主體的缺失
使得行業亂象叢生

云南省林草局網站截圖
近年來
云南多地曾發布過
禁養危害性較強的紅娘胡蜂的相關規定
但民間私養行為依然存在
且私養行為查證困難
有村民反映
只有出現傷人情況且被人舉報
警方才會介入調查

這是11月19日在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龍山鎮河頭村拍攝的筑巢室等養蜂物料。
對網絡平臺的監管同樣缺失
在一些直播平臺
虎頭蜂被明碼標價售賣
部分商家虛構虎頭蜂藥酒的療效
線上銷售包裝簡陋的“三無”產品
蒙騙消費者

一些網購平臺上的虎頭蜂酒銷售頁面。
更有公司以“包教包會”為噱頭
通過收取學費
推銷不安全的種源牟取暴利
導致許多缺乏辨別能力的群眾盲目投入
最終因技術不足、銷路不暢
而蒙受損失

某網絡平臺上,網友交流胡蜂養殖失敗的情況。
??危害顯現“蜂”險重重??
胡蜂主要以昆蟲為食
其中蜜蜂約占30-40%
外界食物缺乏時
胡蜂不僅會在空中追逐捕食蜜蜂
還會成批攻入蜜蜂蜂巢
盜食蜂蜜、危害蜜蜂幼蟲及蛹
導致蜜蜂蜂群被迫棄巢飛逃或被毀滅
今年6月
貴州冷水河國家森林公園周邊
飼養的中華小蜜蜂
遭到成群胡蜂的頻繁侵襲
造成360箱蜜蜂損失

胡蜂獵食蜜蜂(來源網絡)
自然科普作家上官法智介紹
植物嫩葉、花朵、果實和樹汁液
也在胡蜂的食譜上
被咬壞的植物易受到病菌感染
生長發育受到影響

這是11月19日在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龍山鎮黃氏蜂業有限公司育蜂棚內拍攝的胡蜂。
??規范養殖“蜂”景可期??
面對越來越多的養殖戶
投身胡蜂養殖產業
引導和規范胡蜂養殖
已是當務之急
有關部門要聯動開展鄉村排查
通過案例宣講、政策解讀等方式
揭穿虎頭蜂的“暴利謊言”
另一方面
亟需制定科學合理的
養殖技術規范與監管制度
對養殖的地點進行登記注冊和安全性評估
在養殖點樹立警示標志牌和安全圍欄

11月19日,在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龍山鎮,龍陵縣黃氏蜂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檢查警示牌。

11月19日,在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龍山鎮,龍陵縣黃氏蜂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檢查一處警示線。

11月19日,在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龍山鎮,龍陵縣黃氏蜂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騎車經過一處警示標志。
上官法智還介紹
胡蜂在生態系統中亦扮演著積極角色
是豆天蛾、棉鈴蟲、玉米螟等
有害昆蟲的重要天敵
對維持生態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議相關部門加強監管
加大安全養殖技術研究項目支持
積極推廣對人畜及生態環境均無害的
規范化養殖方式
讓胡蜂養殖走上安全、可持續的道路
統籌:宋為偉 吉哲鵬
記者:王冠森 熊軒昂
制作:伍志尊
編輯:柳文惠 郭昱 趙丁喆
新華社攝影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