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騙局”層出不窮 如何辨別真科技與偽概念-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5 10:55:36
來源:科技日報

“量子騙局”層出不窮 如何辨別真科技與偽概念

字體:

  “量子水杯泡茶能抗癌”“量子床墊躺臥治慢病”“量子股權上市翻十倍”……近期,各類貼著“量子”標簽的騙局層出不窮,讓不少消費者尤其是中老年人頻頻中招。

  量子科技本是前沿科學高地,為何成了騙局的溫床?公眾又該如何辨別真偽?

  量子不是“萬金油”

  “公眾易被量子概念誤導,根源是‘科學門檻+心理需求’的雙重作用?!惫I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閆懷志直言,量子物理中的“疊加態”“糾纏態”等概念與日常經驗相悖,公眾難以憑常識判斷真偽,這給騙子留下炒作空間。更關鍵的是,騙局精準拿捏了三大心理:中老年人的健康焦慮、部分人的科技崇拜,以及公眾對高回報的貪婪心理。

  要識破騙局,首先得懂量子究竟是什么。大連理工大學物理學院黨委書記于長水教授解釋說:“量子物理研究電子、光子等微觀粒子的運動規律,量子世界的奇妙現象只存在于微觀領域且依賴苛刻條件?!彼詿衢T概念為例,量子疊加是微觀粒子可處于多種狀態的疊加態,測量時才會“塌縮”到某一確定狀態;量子糾纏則是兩個微觀粒子的狀態關聯,一個粒子狀態變化會瞬間影響另一個?!暗@些狀態極其脆弱,普通環境下會瞬間‘退相干’,根本無法作用于人體或日用品?!?/p>

  量子技術究竟用在哪?其技術有哪些特征?于長水介紹,從量子技術研發與轉化的角度看,量子技術的應用一般有3個基本特征,首先是“苛刻的環境依賴”,通常需要超低溫、高真空、高精度磁場激光調控、測量等特殊條件,比如量子糾纏態在普通環境下會瞬間“坍塌”;其次是“高投入高門檻”,一套量子實驗設備少說幾十萬、動輒百萬至上千萬元,研發團隊需由物理、計算機、材料等多領域專家組成;此外是“應用場景特定”,目前僅用于少數特定領域,大部分還處在實驗室層面,遠達不到“通用化民用產品”。

  “市面上‘量子手環’‘量子床墊’的宣傳,本質是利用公眾對量子概念的陌生感制造噱頭,這些產品與量子技術實現的基本特征完全矛盾,屬于典型的概念炒作?!庇陂L水解釋。

  在層出不窮的“量子騙局”中,最常見的“科學包裝”手法有哪些?于長水說,一是“術語嫁接”,把“量子”與“能量”“磁場”“共振”等概念結合。此外,“量子”與某些產品名詞相結合,形成某些“量子產品”,編造“量子能量場調節人體機能”等此類無法驗證的話術,核心漏洞是“無量化指標”——科學結論需要可測量的數據支撐,但騙子從不說“調節效果如何量化”“效果如何通過體檢指標體現”。二是“權威造假”,偽造“國際量子協會認證”“某知名高校合作證明”,甚至請演員扮演“量子專家”站臺,漏洞在于這些“認證”在正規科研數據庫中完全查詢不到。三是“案例虛構”,編造“某癌癥患者用量子產品康復”“某老人用量子手環降血壓”等故事,漏洞是無法提供真實的病歷資料和第三方醫學驗證。

  這份“防騙指南”請收好

  科普工作在防范量子騙局中能發揮什么作用?閆懷志解讀,科普是防范量子騙局的“第一道防線”,作用是“打破信息差”,讓公眾建立基本的“量子技術認知框架”,從“聽不懂”變為“能判斷”。

  “針對中老年等易受騙群體,科普內容要盡量將專業術語通俗化,明確‘民用量子產品基本都是騙局’,并結合公安機關破獲的‘量子養生詐騙案’‘量子理財案’,用‘受害者經歷+騙局拆解’的故事形式,讓公眾能識別騙局套路?!遍Z懷志表示。

  究竟如何識破“量子物理”的行騙伎倆?大連公安相關負責人提供了“實用指南”幫助判斷:任何直接面向普通消費者,聲稱能立即解決健康、財富、教育等日常問題的“量子產品”或“量子投資”,幾乎可以斷定是騙局。真正的量子技術目前仍停留在頂尖實驗室的基礎研究和特定領域的初步應用階段,離大眾消費品層面非常遙遠。

  該負責人還表示,若懷疑遭遇騙局,需保留四類證據:宣傳資料、交易憑證、騙子身份信息及引流證據,隨后向屬地派出所報案?!罢嬲目蒲型黄茣蓹嗤C構或媒體發布,不會靠街頭宣傳推廣?!痹撠撠熑苏f。(記者 張蘊)

【糾錯】 【責任編輯:郭曉婷】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