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氣井工人的冬夜——直擊長慶油田天然氣保供一線-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2/25 17:44:11
來源:新華網

新華全媒+|氣井工人的冬夜——直擊長慶油田天然氣保供一線

字體:

  新華社西安12月25日電 題:氣井工人的冬夜——直擊長慶油田天然氣保供一線

  新華社記者雷肖霄、張博文

  -15℃,陜北的冬夜,風直往人骨頭縫兒里鉆。

  曹家瑄給保溫杯里裝滿熱水,兜里順手揣上幾顆螺絲釘,背上工具包,準備去氣井現場作業。今年36歲的他,是長慶油田第一采氣廠作業七區的工人。冬季,是他最忙碌的時節。

  “尤其是一有風雪預警的時候就開始操心,氣井會不會凍堵?氣量是不是要加大?件件都是保民生的大事?!焙浅鲆粓F白氣,搓了搓被凍得通紅的雙手,曹家瑄戴上手套說道。

  別人眼中浪漫飛舞的雪花,對氣井工人們來說,便是要時刻待命的號角。

  曹家瑄所在的長慶油田是我國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基地,也是我國陸上天然氣管網樞紐中心。天然氣從這里被輸送到全國40多個大中城市,保障約4億人溫暖度冬。

  近期,中央氣象臺連日發布低溫預警,天然氣需求量隨之上升。今夜,曹家瑄的任務是打開應急氣井閥門,保障天然氣穩定供應。

  這是無人機拍攝的陜西省延安市安塞區化子坪鎮。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載著曹家瑄一行,司機駕駛著皮卡,小心翼翼地在溝峁間穿梭。山路崎嶇顛簸,但曹家瑄卻視之如常。車窗外雜草叢生,不見人煙,兩周前的積雪仍未消融。車燈照射出去,路面上覆著一層明晃晃的冰面。

  “15號那天下雪,路不通,我去37號集氣站純用‘腿’扛,走一來回足足用了三個小時?!辈芗椰u笑著說,他腳下那雙黑色的棉鞋鞋頭已磨損變白,“你看,這已經是今年要穿壞的第二雙鞋了?!?/p>

  長慶油田第一采氣廠作業七區坐落于陜西省延安市安塞區化子坪鎮,作業區內共有13個集氣站,200多口氣井?!耙郧懊總€集氣站都需要24小時駐守,一個山頭就三四個人,一守至少就是20天?!辈芗椰u回憶道。

  2022年3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印發《“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提出要加快能源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隨著智能油氣田建設的穩步推進,如今第一采氣廠作業七區的13座集氣站已全部實現無人值守,曹家瑄和同事們工作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筆記本電腦、手持終端代替紙筆,成為曹家瑄每次例行巡檢的主要工具。數據自動傳輸、設備一鍵啟停、故障即時報修……智能化建設改善了氣井工作人員的工作環境,也為我國能源結構實現“擴油增氣”增加底氣。

  與此同時,我國油氣田勘探開發工作也不斷取得新進展。10月23日,鄂爾多斯盆地發現千億方深煤層氣田;11月14日,我國渤海首個千億方大氣田Ⅰ期開發項目投產;12月14日,我國建成西南首個年產400億立方米大氣區……

  源源不斷的天然氣穿過茫茫大漠,越過浩瀚深海,化作千家萬戶寒冬時節里的一股暖流、一碗熱羹、一盞明燈。

  2017年入職的大學生王慶毅為我國在油氣領域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皠倎淼阶鳂I區,看著溝溝峁峁直發愁,從沒見過這么艱苦的環境。但是在老一輩氣井人的帶動下,我感受到保障能源安全供應的責任,決心要積極貢獻我們的青春力量!”王慶毅說。

  長慶油田第一采氣廠作業七區工作人員在陜西省延安市安塞區化子坪鎮一處氣井巡檢。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自動化控制專業畢業的王慶毅,如今是智能化油田建設的生力軍。近年來在整個作業七區的一線工人中,像王慶毅一樣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者已占六分之一。

  談笑間,曹家瑄一行到達目的地。打開手電筒,他們走向井口,靜謐的曠野中回蕩著腳踩在雪地里的嘎吱聲。

  開閥供氣!流量計跳動,天然氣“駛向”千家萬戶。抬頭望,月色皎潔,繁星點點,陜北的冬夜,多了幾分暖意。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