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新春,普寧一支英歌隊新年演出彩排的視頻,憑借威猛陽剛的氣勢,點擊量近2億次。這個已有300多年歷史、2006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傳統舞蹈,以“中華戰舞”之姿,突然闖進了人們的視野。
數以百計的英歌隊、成千上萬的英歌人,用一年、十年、幾十年,回答著這樣一個問題:一種傳統文化為何會“火”?又如何“火”下去?
8月18日,一個新建的微信群出現在陳澤凡手機上——“普寧市光南村英歌隊教練組”。
立秋已過,廣東潮汕依舊酷暑難耐。但8月的那天晚上,時隔5年,16歲的陳松桂又在光南村里聽到了英歌槌的“扣扣”聲。他趕到籃球場,沒等報名,拿起槌就學了起來。
距離英歌火爆全網已經過了半年,少年的悸動沒有減少?!熬褪鞘苡⒏枰曨l的影響,感覺很有興趣,才報名參加?!?/p>
兔年新春,普寧一支英歌隊新年演出彩排的視頻,憑借威猛陽剛的氣勢,點擊量近2億次。幾天后,發酵的熱情在陳澤凡的朋友圈和短視頻平臺上海浪一樣涌來。
兔年正月初一,潮汕英歌以“中華戰舞”之姿,突然闖進了人們的視野。陳鏗銓 攝
這個已有300多年歷史、2006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傳統舞蹈,以“中華戰舞”之姿,突然闖進了人們的視野。
“該輪到英歌舞火的時候了?!痹诠饽咸⒏栝L大的陳澤凡心想,“假如能帶領自己的隊伍上去表演就好了”。
幾個月后,光南村中斷5年的英歌隊重建。
一起發生改變的,還有數以百計的英歌隊、成千上萬的英歌人,他們用一年、十年、幾十年,回答著這樣一個問題:一種傳統文化為何會“火”?又如何“火”下去?
火了的舞蹈
光南村村支書陳炳城第一時間看到了那個火爆全網的英歌視頻。他的反應是,“我們也有”。
雖以潮汕英歌聞名,但英歌在揭陽市的普寧和汕頭市的潮陽、潮南最盛。地處普寧的光南村,上世紀40年代就成立了英歌隊,主要由各聯隊(即村小組)各自組織,并沒有一支統一的隊伍。
最近一次演出是2018年,之后因疫情等原因,演出和練習都停了?!敖衲暧⒏璐蠡?,我們之前有底子,即將到來的幾個慶典民俗也需要英歌?!薄盎稹焙鬀]幾個月,陳炳城在村委會上提出,能不能重建一支整個光南村的英歌隊?
“沒有人有任何異議”,消息通過喇叭、告示欄、微信群散了出去。第一次,20多人報名,幾個月后,英歌隊的群成員增加到100來人,基本都是年輕人,一半是學生。因為有底子,陳澤凡被推選為總教練,夜里一兩點,他還收到申請入隊的微信。
開始,為了盡快恢復,訓練每晚都有。后來改為一周三次,晚8點到10點半。有隊員跑來“催”:“三天太少了,能不能多加兩天?”
2022年3月,普寧市文化館館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陳丹萍和同事對全普寧的英歌隊做了一次摸底,共計103支?!艾F在我估計不止了?!标惖て颊f,光她聽說的,就有四五十支隊伍重建。
汕頭市文化館副館長陳少冰也注意到相似的情況,他形容為“英雄群起”?!敖衲陣鴳c巡游,出現了107人的英歌隊,這之前很難湊齊的?!?/p>
眾多新成立的英歌隊需要請教練傳授技藝,這讓初創于上世紀80年代、擁有省級傳承人陳宋琪、網紅“肥蛇”陳志輝的老溪西英歌隊應接不暇。陳志輝說,至少有20支英歌隊上門請教練,數量遠超以往,他們實在忙不過來,有些只能婉拒。
教練不夠,學生卻爆滿。作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汕頭市潮陽區后溪英歌隊今年暑假招生時有100多人報名,隊長林芳武說,疫情前,這個數字是60左右,翻了近一倍。
潮陽區西門女子英歌隊同樣遇到這個情況??偨叹氷愄i說,原先新學員只想招20個人,結果一下報了40人,訓練一段時間后,個個達標。他笑著訴說“甜蜜的煩惱”——完全找不到理由淘汰,都進隊了。因為報名聯系的人太多,激增的演出又有很多視頻、圖片,陳坍鵬不得不把原來的微信號“專供”英歌,為生活和工作重新申請一個新號。
從臨近的潮州到廣州、香港、臺灣,都有民間團體和演出活動發來邀請?!皬慕衲暾鲁跻婚_始忙到現在?!蔽鏖T女子英歌隊隊長吳燕花說。她曾是幼兒園教師,為了方便英歌訓練,辭職開了家美甲店。即使這樣,今年她依然缺少精力顧店,不得不招了一個人幫忙維持生意。
“今年感覺最大的變化就是英歌受重視了,以前演出少,受關注也少,堅持了十幾年終于火出圈,感覺之前的付出都值得?!眳茄嗷ㄕf。
活著的非遺
陳松桂第一時間報名,還有另一個原因,爸爸和兩個堂哥都跳過英歌。爸爸敲鑼、有一年跳過“二槌”,大堂哥也跳“二槌”,二堂哥有時跳“七槌”“八槌”……“頭槌”“二槌”是英歌隊的領舞,有的隊伍之后還有“三槌”“四槌”等,能跳上這些靠前的位置,往往是自豪之事。
他解釋為什么記得這么清:“只要自己家有人去跳英歌,就是光宗耀祖的?!?/p>
“潮之州,大海在其南,群山擁其北?!背鄙菤v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馬東濤認為,潮汕地處“省尾國角”,人多地少,天災頻發,先民敬畏神明,重視祭祀,以儺舞驅邪避惡。隨著南遷移民的到來、中原文化的傳播和水滸話本的流傳,逐漸形成了在游神賽會民俗中以英歌舞開路的傳統,視為驅邪除穢之舉。
翻飛跳躍、大開大合間,鼓槌聲、踏步聲、吶喊聲,排山倒海。用當地人的話講,跳英歌,要有一股英雄氣。
每個隊的臉譜、服飾可能有別,但跳的大都是梁山好漢奇謀勇武攻打大名府營救盧俊義的故事?!坝⒏璧倪@種精神是替天行道,除惡扶弱,都是好漢,不怕吃苦、不怕累,勇。我們潮汕人,當時多少人坐著紅頭船下南洋,都有這些精神包含在里面?!标悵煞舱f。
苦是真苦。跳英歌極耗體力,夏天訓練,被汗水浸濕的沙地“就像下了一場雨”。勇也是真勇。被問到演出時體力不支怎么辦?沒有一個人的答案是休息。有人回答:“當然靠意志堅持啊?!边€有人說:“死都不能退?!?/p>
陳澤凡記得,正月初一凌晨一兩點就開始畫臉,清晨6點出門表演,一直到晚上6點?!澳馨堰@一整天的表演堅持下來,在往后的人生路上,你會發現很多困難都不成困難?!?/p>
“不成困難”的,也包括重建?!拔覀冇械鬃??!标悵煞舱f,“最重要的是,人還在,老前輩還保留著傳承的熱情”。
他在夜里11點多,接到過一位鄉賢企業家從香港打來的電話,問他:“群里發的訓練視頻,為什么沒看到‘單索股’?”這是一個復雜的傳統陣法,為保存體力,訓練時簡化了,沒想到被一眼發現。每次訓練,都有前輩“不請自來”,六七十歲的人跟著小年輕熬到半夜。
教人的、聽講的,都沒有一分補貼。相反,很多人要“倒貼錢”。普寧是紡織服飾產業重鎮,電商發達。很多隊員干的是網批、電商,晚上正好是業務高峰?!八麄円粋€晚上幾百塊不去賺,來跳英歌?!标悵煞舱f,有人跳到10點,滿身大汗跑回去發貨。他自己是老師,經常訓練到半夜,清晨起來去上課。
英歌隊都是自發的,一些村理事會、鄉賢、村民們會贊助服裝、道具、飲食、路費,但僅維持訓練演出,隊員不領工資,都是義務。
“幾乎所有的年輕人都是因為敬奉祖先、熱愛家鄉才不斷參與?!崩舷骼硎聲貢L陳三和說。
在這里,英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后溪英歌隊的“頭槌”林勤鍵在廣州工作,有演出就趕回汕頭,今年活動激增,他已來回跑了十幾趟。另一位“頭槌”、西門女子英歌隊的肖棉琳,首次演出正好趕上第一天上班,演完來不及卸妝,頂著額頭的一團“火”就去報到了??偨叹氷愄i在交警部門工作,有時處理著交通事故,“人家一看,這不是那個教練嗎?”
眼下,年關將至,穿梭在大街小巷,不時能聽到輕輕的“扣扣”聲,陳坍鵬說,那是小孩子在模仿擊槌。
“現在英歌舞在我們這里基本上不怕會失傳?!彼V定地說。
時代的步伐
很多時候,訓練完的深夜,陳澤凡的工作才剛剛開始。
每次訓練都會錄像,他要趕緊剪成集錦、給學員復盤,然后發上抖音。除了規范動作,他還有一個初衷——傳播到互聯網。
沒人否認這個“新舞臺”對英歌出圈的意義。幾乎接受采訪的每個英歌隊都開通了短視頻號,有些還有專人負責打理。西門女子英歌隊的賬號正月開通,沒兩個月粉絲就超一萬。他們訓練也開直播,隊員們已經學會怎么“在踢腿時躲開攝像師”。
舞臺在變化,“老演員”也要調整身姿。
或許是作為各朝各地移民聚集、文化碰撞之地,讓這里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性格,又或者潮起潮落風云變幻更使人闖蕩思變,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當時代的潮水涌來,把“舊”保存得很好的潮汕,并不抵觸“新”。相反,采訪中,從青年到長者,幾乎都在一遍一遍強調創新對英歌的重要。很多助力今年英歌出圈的元素,恰恰是幾十年來創新的結果。
二三十年前,后溪英歌隊老隊長林忠誠就意識到,英歌不能跳得一成不變,他給臉譜“上新”,把武術、舞蹈要素融入動作,由武術“鷂子翻身”借鑒而來的“燕子翻身”,已成了他們的招牌招式之一。就在不久前,后溪英歌隊又更新了建隊以來的最小陣容——9人,這是深3米、長6米的舞臺容納的極限。林芳武說,傳統英歌都在行進中表演,講究人數要多、隊伍要長。這些年廣場、舞臺表演多了,隊伍隨之“進化”,72人、36人等傳統陣容外,加入了32人、28人的新規格。
成為網紅前,“肥蛇”陳志輝已經琢磨了幾十年手里那條“蛇”,怎么動更靈活、連貫性更強?!疤⒏栉矣凶约旱娘L格?!彼f,比如英歌里的“時遷”傳統手法是抓蛇身,他抓的卻是蛇頭蛇尾,因為這樣可以增加變化程度。
“創新是為了跟上時代的步伐?!惫饽嫌⒏桕牭慕叹氈煌踅櫿f,他和其他幾位教練正在商量,能不能增加幾個對打的動作,“看起來更精彩”。
一些更重要的“革新”則是緩慢、無形的。
光南英歌隊的重建,沒遇到技術問題,卻在統一思想上遇了難。陳炳城說,以前村里各聯隊間多少存在些矛盾,統一一個英歌隊,用什么動作?哪些人員參與?各有各的想法。他想打破這種“固步自封”:“鼓點都不一樣,那就亂了。好的要傳承,有的東西我們要與時俱進,一個整體的、有規模的英歌隊才能傳承,走出去,團結才能發展?!?/p>
而今,異議不再。曾經“思想不那么統一”的人找來陳澤凡,承認“這是一件好事”。
未曾中斷的“強隊”后溪英歌隊也有過困頓時刻。上世紀90年代,林芳武入隊時,招生要看戶口,只要本地人。但隨著老隊員退役、越來越多人外出務工,生源銳減,青黃不接。
2003年前后,老隊長林忠誠和另一位傳承人在村里開了一個會,決定改變“老思想”,只要有興趣練英歌舞,不管哪里人都能來。第一年,就招進了重慶、福建籍的學生?!澳且幌伦兓容^大?!绷址嘉溆浀?,英歌隊一下“活”起來了。
很長一段時間,英歌隊員都是男性?!拔覐男】粗⒏栝L大,遺憾的是一直都只看到男孩子跳英歌,甚至連里面的女角也是男的扮演,我不止一次覺得,要是那幾個女角里面有一個是我就好了?!眳茄嗷ㄕf,英歌舞是傳統文化,不應該只傳男不傳女。
局面在2011年被西門女子英歌隊打破,這支1952年成立、中途停辦的隊伍重建,成了當時鮮有的女子英歌隊,15歲的吳燕花被朋友帶著報了名,現在已是隊中資歷最老的成員。
不同于男子英歌舞的豪邁粗獷,女子英歌舞多取材于花木蘭從軍或穆桂英掛帥的故事,紅綠衣擺交錯、舞姿輕盈靈動,又美又颯。
吳燕花聽說,今年又有幾個女子英歌隊成立了。她記得,以前賬號下的很多評論是,還有女子英歌隊?“現在這種聲音少了,有粉絲會主動回復,本來就有啊,1952年就有了?!?/p>
價值的自覺
英歌舞大致可分為慢板、中板、快板。今年率先火起來的英歌隊有個相似的特點——快。
光南英歌隊的傳統是中板,他們清楚,快板或中快板更符合現代人的口味。但重建時,對于是否恢復到中板,“沒有不同的看法”。
在陳澤凡看來,中板英歌有自己的獨特價值?!爸邪逵⒏韫澴嘟橛诳彀迮c慢板之間,對套路陣法的完整性要求會更高,對融入其中的動作完成度要求也更高?!?/p>
“創新是必要的,但不能因為迎合喜愛而去盲目改變傳統和特色?!标惖て颊f。
訓練中,也有年輕人提出,節奏加快些才更好看。陳澤凡承認:“這就是新老思想的碰撞,我們現在也需要從中追求一種平衡?!?/p>
不過他說:“我們現在依然堅持中板英歌的節奏,因為無論哪一種節奏的英歌舞,都有值得欣賞的東西,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如果英歌舞只有一種節奏,那也不能表現英歌舞的多樣性?!?/p>
逐漸被認識和看到的,不僅是中板的價值。
幾乎每位接受采訪的英歌隊員,都能講上一段英歌起源、水滸好漢的故事。林勤鍵一開始接觸英歌舞只是單純學動作,漸漸深入后,才發現精神所在。他向前輩請教英歌歷史、自己找資料琢磨。這些年,這位29歲的年輕人受邀在各地院校交流、教學,每次都是“第一”講英歌是什么、精神在哪,“第二”才進行動作展示。
英歌舞的源流仍在考證,有儺舞說、秧歌說、“及時雨”說等,但可以確定的是,它是由各種文化在潮汕這片土地長期交融演化而來。在林勤鍵看來,英歌舞不僅是表演形式,還是潮汕乃至中華文化精神的一種載體,比如包容、比如團結、比如拼搏?!巴ㄟ^舞蹈中身體運用動作的展示以及動作的隱喻,能夠反映出文化的變遷、文化的連續性、文化的傳播以及文化的生成?!?/p>
“今年英歌火出圈,體現了民間對英雄的敬仰和民族凝聚的自豪?!标惿俦f。
他認為,英歌爆發的時間有偶然性,但價值是必然的?!坝⒏栉枳鳛榉沁z是具有內涵價值的,當我們認識到它的價值時,它的文化內涵一定會爆發出來,這是文化演變的必然?!?/p>
就像一場同頻共振,一邊是被保存、完善、挖掘的價值,一邊是逐年升溫的期許。有粉絲從浙江驅車千余公里趕來找陳志輝合影。西門女子英歌隊的日常訓練,都有主播專程趕來,因為幾百人擠在直播間,“點名要看”。
當越來越多傳統文化站上舞臺,鏡頭反轉,舞臺下是越來越多翹首的觀眾。
作為長期關注“文化自覺”這一現象的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賀桂梅曾在訪談中談到,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社會文化心理一個最為顯著的變化,是人們越來越能坦然地回歸、認同甚至是鄉愁式地迷戀中國文化傳統。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這還是一種比較自發的狀態。大概從2012年前后,國家開始更有意識地引導,將傳統文化重新納入當代中國的重構。
當然,更多的“自覺”還在路上。
上世紀初,英歌舞經潮汕移民帶入泰國,生根發芽。光南村的教練王建鴻就曾受邀去泰國傳授英歌。細談起來,陳澤凡卻有遺憾?!疤﹪F在做的研究比我們這邊深。他們能去研究英歌跟水滸之間的聯系,會看好幾個版本的《水滸傳》,研究每一個人物是做什么的、什么形象。那邊跳英歌舞的有大學教授,有大學生還有律師,他們更愿意去研究這個東西。我們是不是也能這樣?”
未來的思考
幾乎沒人懷疑,2024年的春節,這里還會迎來一場英歌的盛會。
不過,陳澤凡想的更多的是,之后怎么辦?
“很多村都跟我們村的情況差不多,斷斷續續,過年就跳一下,其他時間沒有表現的機會,練著練著覺得沒意思了。民俗一年只有幾天,過后沒辦法持續?!奔又瞬帕魇墙陙碛⒏璋l展面臨的普遍難題,陳澤凡不想再走這條老路,他希望趁著火起來的東風,讓隊伍持續下去。
他面臨的是非遺保護傳承對峙已久的境況——文化生態發生劇烈變化的今天,如何吸引新鮮血液?因“火”聚起來的人氣,怎么持續?
“英歌隊伍要形成一個新的良性循環,不單單靠每年一度的游神。一定要傳播、要走出去?!痹谒磥?,新環境下,榮譽感、經濟效益這樣的激勵很重要?!澳壳巴|化的動作、隊伍非常多,必須有特色、能出名?!?/p>
一些相對成熟的隊伍,循環正在形成。通過扎實基本功、創新內容和傳播方式,有了名氣,邀約紛至沓來,加入這些隊伍被年輕人視為榮譽,即使沒有報酬,依然生源不斷。還有一些隊伍開始有意識地打造品牌,設計LOGO、注冊商標。
受訪專家認為,一個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需要民眾的熱愛、非遺傳承人的堅守和努力、主管部門的重視和引導。
今年3月,汕頭市潮陽區啟動英歌舞常態化表演,重大節日之外,讓老百姓平時也能欣賞到英歌舞,同時給了英歌隊更多演出機會。普寧也積極打造英歌品牌產業,探索“旅游+英歌”發展機制。
就在12月23日,普寧校園文化成果展上,光南小學的光南少兒英歌隊完成建隊以來的第一次正式帶妝表演。這支隊伍今年成立,已有50多名隊員。隨著普寧、汕頭推進英歌舞進校園,據不完全統計,這樣的校園英歌隊已有數十支,真正“從娃娃抓起”。
火了之后,也有亂象。陳少冰接到反映,一些學藝不精的人打著弘揚非遺的旗號演出、傳授,“越教越糊涂”。林芳武注意到,有些隊伍臉譜畫得看不出是誰,動作拼湊、沒有自己的東西,“魂都丟了”。多位傳承人呼吁政府加強引導。
“非遺肯定要守正創新,不是一成不變,但如何守正創新,是傳承者要考慮的問題?!标惿俦f,汕頭市文化館正準備通過舉辦研討會、培訓班、出書的方式,讓更多英歌舞從業者學習英歌核心的文化價值。
陳少冰認為,英歌舞火了一段時間,會有一段沉淀期,大家會進行思考。
“英歌今年火的一個條件,是有之前很多年的積累。那幾支火了的隊伍技藝確實很精湛,才能在那個時候出場?!标悵煞埠蛶孜唤叹毶塘?,挑選優秀隊員,建一個精品隊,練習頻率恢復到每天。
“必須一直積累,一直苦練。這是一個長久的事?!彼f。(記者徐歐露 詹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