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在湖北中南部沖積出富饒的江漢平原。這里自古盛產水稻、魚蝦等物產,有著“魚米之鄉”的美譽。近期,記者走進江漢平原田間地頭,感受到這片古老的“糧倉”,處處呈現出現代農業發展的蓬勃生機。
“00后”的堅守
雖已立秋,依然烈日當頭。晌午時分,在位于江漢平原北部的湖北省棗陽市琚灣鎮胡崗村,記者仿佛置身火爐。
村道旁的一棵白楊樹下,楊嘉豪一身白色運動衣,頭戴淡黃草帽,站在稀疏的樹蔭里。陽光透過樹葉照射在他身上,年輕的臉龐曬得通紅,豆大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滴。瞅見記者迎面走來,還有三五米的時候,他趕緊舉起右手,做出停止的手勢,提高嗓門喊道:“咱們就這么聊吧,隔遠點,辛苦您了?!?/p>
楊嘉豪的身后是一處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有5200頭生豬。2000年出生的他是這里的老板。為了防止發生豬瘟疫情,他已經幾個月沒有走出養殖場了?!敖裉觳稍L完了,我就要到專門的防疫點,經過三輪專業消殺,并取樣檢測合格后才能再進去?!焙顾煌5亓飨蜓劢?,他邊眨巴著眼睛,邊笑著說對記者說,整個流程走下來至少得一天時間。
記者拿出一沓紙巾,準備遞過去。楊嘉豪擺擺手,露出憨厚的笑容。他告訴記者,自2021年大學畢業以來就一頭扎進這個養殖場,一年只出來兩三次?!拔壹易鎸O三代都是跟豬打交道的?!?/p>
爺爺和爸爸都是獸醫,但他自小只看到爺爺每天背著醫藥箱,走村串戶去給家禽家畜問診,而爸爸因收入低辭去了獸醫工作,到南方打工去了。
楊嘉豪清楚地記得,2010年的一天,爺爺在電話里喊爸爸回來,“家鄉要搞代養生豬,你趕快回來,這個有賺頭?!焙髞?,楊嘉豪才知道爺爺說的“代養”是正大集團在當地推行的育肥生豬家庭農場代養模式,農戶只需投建養殖場,豬苗、飼料、技術和銷售都由正大集團負責?!爱斄艘惠呑荧F醫的爺爺,最早嗅到商機?!?/p>
楊嘉豪的父親拿出全部積蓄,又找親戚朋友借,終于湊攏50萬元,可離建設現代化養殖場的投資還差不少。在正大集團的協調下,中國銀行棗陽支行給他貸款10萬元,政府給予財政貼息。
果然,第一年試養1500頭就獲得成功?!安怀铕B也不愁賣,不管豬肉價格漲跌,都由正大集團按照每公斤生豬1.8元左右回收”。楊嘉豪說,3年后,基本還清了貸款,收回了投資。2018年,又投資300萬元,從中國銀行貸款300萬元,將養殖場擴大了2倍多。
看到家里事業越做越大,楊嘉豪讀大學時,毅然選擇畜牧專業。畢業后,他回到家鄉,接手了養殖場,招聘專職經理人,進行規范化管理?!艾F在每年盈利130萬元左右,未來有希望賺得更多?!蓖煌麩o垠的稻田,楊嘉豪抹去額頭的汗水,重重地摔在地上,語氣堅定。
“這個希望還很大?!闭诤鷯彺逭{研的中國銀行襄陽分行負責人徐世文告訴記者,像楊嘉豪家一樣,棗陽所在的襄陽市正在全力打造“百萬頭生豬養殖、百億元產業集群”,形成了“政府+企業+銀行+農戶”四位一體的“聯農帶農”模式,已有346家戶農村家庭依靠銀行信貸支持,建起現代化規模養殖場,通過與正大等養殖企業合作,形成相對穩定的致富途徑。
老農民重燃農業夢
從棗陽出發,沿著棗石高速一路向南,來到江漢平原腹地湖北省荊州市。一望無邊的稻海映入眼簾,色澤金黃、顆粒飽滿的稻穗鋪滿田野。微風拂過,稻浪翻滾,空氣中彌漫著陣陣谷物清香,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豐收圖景撲面而來。
走進荊州市江陵縣沙崗鎮李公垸村,種植大戶李大軍正站在田埂上,手握一株稻穗,剝開一粒稻米,放進嘴里,輕輕細嚼?!班?。再過十來天就可以收割了?!彼匝宰哉Z地說著,然后,轉身鉆進旁邊的大棚里。滿棚的火龍果長勢喜人,紅彤彤的果實掛滿枝頭,一旁的香瓜種植基地里,瓜藤郁郁蔥蔥,一顆顆幼果宛如翠綠的寶石掛滿藤蔓。
49歲的李大軍以前是糧食公司職工,2001年下崗后,他干過工程,開過挖掘機,辦過工廠?!笆琴嵙艘稽c錢,但總覺得沒有成就感?!崩畲筌娡炱鹨滦?,卷起褲腿,走進稻田旁臨時搭建的一處工棚,對記者說,從2019年起,他逐步放下初見起色的生意,流轉農田進行水稻育秧和種植。種植面積達到1000畝的規模后,附近村民主動加入進來,入股200畝水田,與他共同組建合作社。去年,他又流轉了200多畝耕地,種植水果蔬菜。
“僅水稻種植,每年可賺30萬元左右”。李大軍說,有了穩定的利潤,他從中國銀行貸款100萬元,確保采購農藥化肥種子時的緊急支出,不耽誤農時,不影響生產。
正當記者與李大軍交談時,來了3位中年男子,站在工棚門口往屋內探了探頭,看見有陌生人,踏進門檻的腳又收了回去?!罢夷闳ゴ蚺频陌??”見記者主動打開話匣,其中一名稍顯年長的男子,趕緊接話,“我們哪有時間打牌,是來向李總學習的”。一旁的李大軍示意他們進屋坐下。
原來,這三人都是來自隔壁的九甲湖村。57歲的段昌華在荊州市經營一家小型工廠,52歲的段遠文在臨近的宜昌市做了十多年水產生意。53歲的段昌雄在家鄉當農機經理人?!拔覀冏孕【驮诩曳N田,后來發現賺不到錢才出去的?!弊苑Q是“老弟”的段遠文打趣道,“我們幾個老農民又干上了老本行”。
最近幾次回鄉,段遠文和段昌華逐漸看準一個商機,計劃投身現代農業。段昌雄獲悉后,引薦他們認識李大軍。經過多次實地考察和市場調研,四人逐漸明晰方向,決定拿出多年的積蓄,共同組建生姜種植專業合作社。
“他們不僅帶著投資來,更帶著資源來?!崩畲筌娊榻B,他們四人有分工,利用各自的優勢,分別負責荊州和宜昌市場的開拓、土地流轉和耕種、種植技術和管理。
四人帶著記者來到不遠處一片田地,地里姜苗郁郁蔥蔥、莖粗葉肥。李大軍說,這是他們今年新種的100畝生姜,明年計劃再種100畝,正在附近鄉鎮物色合適的土地?!拔覀兯娜硕际请x開了土地,又回來的,再干就要把它干好?!?/p>
合作社里的流水線
記者驅車沿著234國道,繼續往江漢平原南部走,遠遠看到一片古香古色的民居。停車駐足,鮮花、青草、綠樹,小亭、秋千、兒童樂園,一幅田園風光畫卷展現在眼前。這里是沙崗鎮中垱橋村。
57歲的村民鄢具東扛著鐵鍬,從路邊走來?!吧衔缦铝岁囶^雨,我去田里看看排水暢通不?!臂尘邧|告訴記者,他種了一輩子水稻,現在種有60多畝,其中50畝是流轉的?!耙郧斑€多些,前兩年許多村民看種田賺錢了,把田又要回去了。如今,再想流轉田地就難了?!?/p>
記者來到中垱橋村兩委,村黨支部書記榮宇證實了鄢具東的說法。在全縣打造優質稻米工程的背景下,村里于2022年初,成立江陵縣中橋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鼓勵村民將田地入股。由合作社統一購買種子、農藥化肥和農機服務,共同經營。
過去,每家每戶都是小田,用泥巴筑成田埂隔開?!安粌H田地面積太小不利于農機作業,而且一到下雨天,田埂就化成爛泥,人走路都走不成,何談農機下田?”榮宇說,合作社已入股土地4500畝,全部進行“小田并大田”改造,實行規?;?、機械化經營。以前是小田,兩臺收割機一天只能收割60畝左右的水稻。如今,同樣條件下可收割100畝。
不僅統一收割,村民把田地入股合作社后,就進入了“農業生產流水線”。由合作社統一采購種子化肥,組織噴灑農藥和播種收割,再統一售賣給縣里成立的國有農業公司。村民只需按照自家入股的田畝數,管理相應面積的稻田,并按此面積分紅收入。
“村民不僅更輕松了,而且還節省了成本?!睒s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僅農機服務費用,每畝可節省20元;種子及化肥農藥每畝可分別節省50元和20元;4500畝田地共節省40多萬元,平攤給386戶合作社村民,相當于每戶增收1000多元。
為集中及時采購農資購買農機,合作社從中國銀行貸款30萬元,并從縣政府申請到2%的貼息政策?!八抉R上進入收獲季了,預計可以收成550萬斤,收入630萬元,還掉貸款,平均每戶收入15000多元?!岸驹俜N上油菜或小麥,還有一部分大的收入?!?/p>
如今,在中垱橋村,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到合作社。周邊村莊,類似的合作社也逐漸增多。(記者 徐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