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丨生土為墨 歲月為箋——福建土樓文脈永續-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2 12:04:42
來源:新華社

新華視點丨生土為墨 歲月為箋——福建土樓文脈永續

字體:

  在福建的群山褶皺里,一座座圓樓方寨如大地隆起的年輪,承載著中原移民的鄉愁,凝結著東方建筑的智慧。從宋元時期的雛形初現,到明末、清代與民國的成熟鼎盛,福建土樓以生土為筆、夯筑為墨,書寫了一部跨越千年的文明史詩。福建土樓這一獨特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筑,融入了中國傳統建筑的“風水”理念,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體現了人文造詣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享。

  福建土樓的分布并非零散無序,而是集中扎根于龍巖永定、漳州南靖與華安等地的山區。這里群山阻隔、林深谷幽,既為土樓提供了天然的防御屏障,也孕育了獨特的夯土營造環境。

  走進福建土樓,最先震撼人心的是那厚重堅實的夯土墻。這些墻體的厚度少則一米多,多則兩三米,歷經數百年風雨侵蝕,依舊能抵御地震、臺風與外敵,是土樓營造技藝中“天人合一”的智慧。

  夯筑的過程,更是一場“力與美”的協作。過去沒有大型機械,工匠們全靠人力,用木制的“夯杵”一層層夯打。每一層土鋪好后,四五個工匠分站四方,喊著整齊的號子,將夯杵高高舉起,再重重砸下,直到土層緊實得用釘子都難以釘入。

  如果說夯土是建造者完成的一場波瀾壯闊的力學交響,那么土樓結構設計便是一幅匠心獨運的工筆長卷。懷遠樓整體呈雙環圓形,中線為軸、左右對稱,強烈的向心性彰顯著家族的凝聚力。這種建筑結構正是土樓另一特征的具體體現——聚族而居。

  飽經風雨侵蝕的土樓鐫刻著時光的印記,似乎訴說著曾經的過往。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土樓受客觀因素影響出現了開裂、漏雨等問題。如何讓這些土樓“延年益壽”,成為當地文物保護部門的重要課題。

  隨著科技的發展,數字化手段也成了土樓保護的 “新幫手”。在南靖縣文物保護中心的監控屏幕上,土樓的每一個角落都清晰可見,畫面下方還實時顯示著溫度、濕度、風力等環境數據。數字化監控不僅能及時發現問題,還能建立土樓的“健康檔案”,記錄土樓的變化情況,為后續的保護提供數據支持,讓土樓的保護更加精準、高效。

  福建永定客家土樓群,也是福建土樓重要的組成部分,土樓數量、建筑風格種類繁多,堪稱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近年來,當地精心打造“福建土樓·客家永定”文化旅游品牌,圍繞建設全球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標,使福建土樓旅游區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申遺成功后,福建土樓的知名度大幅提升,從過去深藏山野的“家族堡壘”,變成了如今享譽世界的“旅游名片”。

  這些由生土夯筑而成的建筑,歷經千年風雨,依舊屹立不倒;這些承載著家族記憶與文化基因的“東方堡壘”,正以嶄新的姿態,向世界講述著中華文化的故事。

  統籌:李杰 王健 李佳琳

  編導:崔月平

  記者:林凱

  包裝:夏勇

  素材支持:永定區融媒體中心 南靖縣融媒體中心

  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

【糾錯】 【責任編輯:張樵蘇】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