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潤鄉愁——傅抱石的故園印記與渝水的文化新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7 09:36:26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翰墨潤鄉愁——傅抱石的故園印記與渝水的文化新生

字體:

  門前一株古柏,幾間青磚瓦房——在江西新余市渝水區羅坊鎮章塘村,一座清代民居靜靜而立。這里是現代著名畫家傅抱石的故居。雖然位置僻靜,每年仍吸引不少藝術愛好者前來探訪。

  位于江西新余渝水區的抱石公園。凌厚祥攝

  傅抱石以山水畫名世,集“畫、書、印、文”四絕于一身,郭沫若曾在《傅抱石畫集序》中評價其“畫別具風格,人物善能傳神,山水獨開生面……吾嘗言我國畫界,南北有二石,北石即齊白石,南石即傅抱石”。傅抱石一生,以磅礴氣勢和奔放筆墨將祖國名山大川盡收筆下,卻始終與故鄉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據考證,他至少三次返鄉探親,每次回鄉,都會走訪親友,寫生創作。

  故鄉山川、風土人情,曾源源不斷地滋養著傅抱石的藝術創作,而這位國畫大師饋贈給故鄉的,遠不止于畫作。走在渝水的大街小巷,抱石大道、抱石公園、抱石紀念館、抱石書房等文化地標,無聲地述說著這位藝術大師與故鄉的不解之緣。

  畫家與故土的情緣,如一幅水墨長卷,正在時光浸潤下,徐徐展開新的篇章。

  觀眾在中國美術館參觀展出的傅抱石作品《待細把江山圖畫》。新華社資料片

  抱石與故園

  “新喻傅抱石”——在傅抱石一生畫作中,常見這五字落款。小小一方鈐印,鐫刻著畫家對故土的深深眷戀。

  傅抱石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陡凳献遄V》記載:“北宋咸平年間傅氏由清江縣(今樟樹)石頭村遷此,因村處塘邊樟樹旁,名樟塘,后簡稱章塘?!?/p>

  傅抱石少時家貧,由于父親早逝,傅抱石11歲時就到瓷器店做學徒,自學繪畫與篆刻。年少求學期間,傅抱石屢次受到家鄉父老幫助。

  1921年夏,傅抱石高小畢業,回到章塘村,籌措入師范讀書費用。1933年秋,傅抱石赴日留學前,再次回到章塘村向鄉親父老辭行。傅氏“十倫堂”(即附近傅姓10個村的父老鄉親)設宴餞行,還變賣一山松樹,籌資百余銀元為傅抱石作留學經費。

  1937年七七事變后,南京岌岌可危,傅抱石一家乘輪船匆匆南行,在南昌居住兩個多月后,湖口、馬當失守,危及南昌。故鄉,成了戰亂時的避難所。傅抱石偕夫人羅時慧、兒子傅小石、傅二石等一行六人,從南昌坐船回鄉。

  村中老人傅章發曾回憶,1938年正月廿六,他跟著村人抬著轎子,推著十幾輛土車,到袁河鐵樹下渡口迎接傅抱石一家。鄉親們接連放了三管土炮,以最隆重的禮節,迎接這位回鄉的游子。傅抱石家中本無房屋,鄉親們便將村里最好的房屋騰出來。村里人為了確保他的安全,還在他的屋前屋后掛起馬燈,派人放哨。

  故鄉的山水和鄉親的關懷,讓傅抱石的內心得到片刻安寧,其間創作的《鄉居圖》等作品,將故鄉的質樸與靈動融入筆墨之間。

  在章塘,面對鄉鄰求畫求字的請求,傅抱石都欣然應允。據傅章發回憶,傅抱石曾幫助鄉親整治威脅村中父老的惡霸,許多窮苦人絡繹不絕地找他幫忙;他還為村中學校畫過一幅《蒼鷹圖》,后因學校撤銷,此畫不知所蹤;1938年夏,傅抱石還在此增補并撰寫了《傅氏族譜世系圖》。

  傅抱石在家鄉生活期間,仍非常關心前方戰事。隨著時局變化,傅抱石意識到自己不能一直困守故鄉。半年后,他毅然決定離開故鄉,投身抗戰洪流。他將珍藏的圖本、譜錄共十余箱,寄放在同族叔父家,帶著妻小從新余到湖南經桂林,輾轉到重慶。傅抱石夫人羅時慧在《往事如昨》一文中回憶:“抗戰時,我將他在日本及在南京中央大學時寫的信,裝了一個箱子,便寄放在新喻縣他老家章塘村的同族叔父家。土改時,工作隊發現這是傅抱石的家信,甚為重視,特派人將這箱信及幾箱書送到南京,我們十分感動?!?/p>

  故鄉的恩情、鄉人的幫助,傅抱石終生難忘。傅抱石之子傅二石曾在回憶文章中寫道:“新余作為我父親的家鄉,他從未有一日淡忘過。他在自己的作品上總是要題上‘新喻傅抱石’就是證明。由于海內外人士對我父親作品的喜愛,不惜重金收藏,因而新余(新喻)這個地名也隨著他的作品走向世界了??梢哉f他的作品也體現了畫家對家鄉的一片深情?!?/p>

  新中國成立后,傅抱石看到家鄉的快速發展,難抑心中喜悅,創作《更喜岷山千里雪》贈送家鄉。在抱石公園落成典禮和新余紀念抱石誕辰90周年、100周年活動之際,其夫人羅時慧將《雨后奔泉圖》《峽江煙雨圖》兩幅畫作捐贈新余。

  女兒傅益瑤曾在《家風》一文中回憶父親:“經常晚飯后坐在沙發上,點著一支香煙。突然,對我們說:‘快坐下來,我的故事已經從胸口爬到喉嚨了?!Vv在老家居住的故事,比如隔壁住的胡老太把自己扔掉的草稿撿去做鞋樣,送了一雙結實的布鞋給他。還講章塘村是個‘旱死青蛙,餓死老鼠’的地方,有時喝的水要到10里路以外去挑……”

  子女們記住了父親講的“水”故事。20世紀90年代,傅益瑤、傅益玉回到故鄉章塘村時,目睹當時村子缺水的狀況。傅家兄妹共捐款120萬元,幫助章塘村安裝自來水管。章塘村也成了新余市第一個通自來水的村莊。

  如今的章塘村前,立著一座高大的牌坊,正面“抱石故鄉”四個大字為傅二石所題。村中的傅氏宗祠和抱石故居陳列著傅抱石一家人的生活用具、繪畫作品及影像資料。

  觀眾在傅抱石抗戰時期繪畫作品展上觀賞作品《蘇武牧羊圖》。新華社資料片

  “筆墨當隨時代”

  “故鄉的山水風貌、人文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傅抱石的藝術創作?!毙掠嗍胁┪镳^館長高增忠用了三個關鍵詞,概括自己眼中的國畫大師,“民族文化的堅守者、愛國精神的踐行者、人格魅力的塑造者”。

  故鄉的山水與精神饋贈,支撐著傅抱石繼續漫長跋涉。1940年底,傅抱石一家定居重慶沙坪壩金剛坡,自此開始了長達七年的客居生活。

  “……哪里還能作畫?不得已,只有當吃完早飯之后,把僅有的一張方木桌,抬靠大門放著,利用門外來的光作畫,畫后,又抬回原處吃飯,或作別用。這樣,我必須天天收拾殘局兩次,拾廢紙、洗筆硯、掃地抹桌子都得一一辦到?!痹诟当淖允鲋?,生活的困窘可見一斑。

  郭沫若也曾在日記中記錄此時的傅抱石:“我看是一位標準的中國藝術家,他多才多藝,會篆刻又會書畫,長于文事,好飲酒,然而最典型的,卻是窮,窮,第三個字還是窮?!?/p>

  山河破碎,烽煙遍地。困頓之中,傅抱石爆發出驚人的創造力,迎來了藝術創作的成熟期?!栋蜕揭褂辍贰断獫撅w瀑》《萬竿煙雨》等佳作都誕生于這一時期。

  他改良中國畫筆法,發明“抱石皴”,散鋒亂筆,靈動奔放,淋漓痛快,為中國山水畫開辟了新的表現手段,更在人物畫中注入精神力量。1942年4月,郭沫若創作的五幕歷史劇《屈原》在重慶公演。時年38歲的傅抱石看完此劇后深受感染,創作了《屈原》《蘇武牧羊圖》等畫作,頌揚屈原的愛國情操,表達了抗戰必勝的信心。

  “傅抱石生于充滿災難、禍患和戰亂的20世紀初葉,家庭貧困,生活在最底層的他從小就將自己的命運與苦難的祖國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他熱愛祖國,傾注自己的心力去學習、研究祖國的歷史,并為祖國悠久燦爛的幾千年文明史感到驕傲,決心將自己的一生貢獻給祖國,這是他矢志建功立業走上藝術道路的思想基礎,也是他世界觀、人生觀的基本準則?!薄陡当瘋鳌纷髡吆玖琳f。

  繪畫之外,傅抱石還堅持撰寫藝術史論文章,一生著述逾二百萬字,通過梳理中國畫史、闡釋傳統畫論,為危機中的民族藝術固本浚源,重振精神。

  在人人競以西方為進步,諸多畫家大力倡導以西畫之寫實改良中國畫之際,年輕的傅抱石就曾斷言:“中國繪畫根本是興奮的,用不著加其他的調劑……中國繪畫既有這樣偉大的基本思想,真可以伸起大指頭,向世界的畫壇搖而擺將過去!如入無人之境一般?!?/p>

  他在《中國繪畫在大時代》一文中提出:“我以為在這長期抗戰以求民族國家的自由獨立的大時代,更值得加緊發揚中國繪畫的精神,不惟自感,而且感人。因為,中國畫的精神,既是中國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而這種精神又正是和民族國家同其榮枯、共其生死的?!?/p>

  早在赴日本留學期間,傅抱石就曾撰文批駁日本美術史專家伊勢專一郎對于中國美術的謬論??箲饡r期,他又寫成《從中國美術史精神看抗戰必勝》,從中國美術的精神角度論證抗戰必勝,被譽為“在學術上也戰勝敵國的重要發現”。

  在飽含深情的字里行間,可以窺見傅抱石對于民族文化價值熾熱而堅定的信仰:

  “我們應該有珍貴的自信,努力去發揚光大……迎接勝利的到來!”

  “美術家,是時代的先驅者,是民族文化運動的干員!他有與眾不同的腦袋,他能引導大眾接近固有的民族藝術……必須集合在一個目標之下,發揮我中華民族偉大的創造精神,盡量吸收近代的世界的新思想新技術。像漢唐時代融化西域印度文明一樣,建設中華民族美術燦爛的將來?!?/p>

  …………

  新中國成立后,傅抱石懷著對祖國河山的熱愛,繼續扎根生活、采風寫生。1960年,傅抱石帶領江蘇省國畫院“兩萬三千里”旅行寫生?!巴ㄟ^深入生活,到真山水中去體察、感受,通過新的生活感受,力求在原有的筆墨基礎上,大膽創新,適應新時代內容發展的需要?!痹凇墩勆剿嫷膶懮分?,他這樣寫道。

  以寫生為主的繪畫方式,是傅抱石后期的主要創作狀態,也形成了他晚年繪畫的重要特色,特別是將氣勢磅礴的毛澤東詩意納入山水畫創作中。

  這一藝術選擇,蘊含著深厚的地緣與情感淵源。1930年10月,毛澤東在羅坊鎮主持召開紅一方面軍前委與江西省行委聯席會議,即“羅坊會議”,并寫下了著名的《興國調查》。章塘村離羅坊陳家鬧不足十里路,傅抱石抗戰期間回鄉居住時,經常到羅坊街上為小商鋪寫招牌,或到戲班子里拉京胡,實地探訪讓他有了更深切的體會。

  在《創作毛主席詩詞插圖的幾點體會》一文中,傅抱石寫道:“抗戰時從家鄉出發,我一到重慶,在朋友家中看到主席的《長征》七律一首,后來得到一本《西行漫記》,初步體會到《長征》詩的凌天氣概和革命的樂觀精神……特別是《井岡山》《元旦》《會昌》《大柏地》幾首,都是在江西寫的,我更覺親切,決心要畫它?!?/p>

  面對新的表現內容,傅抱石進行了深刻的理論思考。他在石濤“筆墨當隨時代”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思想變了,筆墨就不能不變”的鮮明主張,大膽革新技法,融潑墨、渲染與獨創的“抱石皴”于一爐,使畫面既飽含浪漫主義的激情,又富于強烈的時代氣息,揭開了中國畫創作的新篇章。

  位于江西新余渝水區的抱石公園。廖海金攝

  來自故鄉的守望

  “我到新余工作后,立刻發現,我置身于一個傅抱石的‘大家庭’中。這里有抱石公園、抱石畫院……在新余,你無時無刻不強烈地感受到傅抱石的存在和影響,用一句時髦的話來說,傅抱石時刻活在新余人民的心里!”在《傅抱石傳》后記中,胡志亮寫下這樣的感慨。

  1986年進入新余市文聯工作時,胡志亮甚至“不知道傅抱石是新余人”。決定寫《傅抱石傳》,是因為偶然看到香港評論家的一篇文章,其中盛贊傅抱石“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縱橫萬里之勢……是不同凡俗、近世罕見的藝術大師”,但“及其身后,連一篇系統的傳記和年譜都付之闕如,國有瑰寶而竟不自知,冤哉”。

  “這給了當時的我很大的刺激,也使我堅定了為傅抱石先生寫傳的想法?!?988年,胡志亮開始收集有關傅抱石的資料。他追尋傅抱石的足跡,輾轉南京、重慶、北京等地,行程數萬公里,走訪其親友、學生、研究專家上百人次,搜集了大量一手資料?!昂髞砦医y計了一下,那幾年,為了《傅抱石傳》,我前前后后去了13次南京?!焙玖粱貞?。

  在新余羅坊會議紀念館,胡志亮開始了《傅抱石傳》的專職寫作,“沒有電視,更沒有手機,方圓半個足球場那么大的院子里,白天偶爾能看到一兩個人在鋤草、工作”。每天從下午6點到第二天上午8點,14個小時專注寫作?!暗腋械骄駨膩頉]有過這么寧靜,思想從來沒有過這么高遠。因為我每日與傅抱石先生為伴,與他談心、畫畫、喝酒,愛他之所愛,憂他之所憂,而甘為石之徒?!?/p>

  1994年,傅抱石誕辰90周年之際,《傅抱石傳》問世,成為國內首部傅抱石傳記。胡志亮榮獲首屆“中國優秀傳記文學作品獎”。該書出版后30多年間多次再版,均一字未改,成為中國傳記文學中的一個“奇跡”。

  這在傅抱石的家鄉并非個例,相關的紀念和研究從未止步。傅抱石的藝術精神在這座贛西小城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其他城市都是將傅抱石作為藝術家來紀念,家鄉人民把傅抱石當成一種精神來傳承,作為一種城市文化來弘揚?!备咴鲋医榻B,家鄉將抱石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中,漫步渝水,隨處可見傅抱石及其作品的影響。

  1985年,建市不久的新余百業待興,計劃在城南規劃建設一座公園,命名問題卻懸而未決,“鋼城公園”“復市公園”等提議均未能統一意見。在一場文化界人士座談會上,當地文化工作者章琳援引云南玉溪“聶耳公園”為例,提議公園以傅抱石命名,表達家鄉人民對這位杰出的藝術大師的深切懷念。正式命名后,新余抱石公園成為全國首個以現代美術家命名的城市公園。

  園內建設凝聚著多方心血:園內設有傅抱石展覽館(后改名為傅抱石紀念館),趙樸初題寫園名;傅抱石夫人羅時慧捐贈《雨后奔泉圖》《峽江煙雨圖》兩幅抱石畫作,并在畫作上題款“抱石遺作贈新余市永存”;傅抱石的學生們出謀獻策,以抱石生平與畫作、“抱石皴”筆意營造松石水景。2004年公園擴建后,修建了抱石湖、高風亭、碧海松濤等30余處景觀,成為融合自然與藝術的地標性城市名片。

  傅抱石紀念館坐落于抱石公園深處,松林翠竹掩映下,青瓦白墻的仿古建筑和館前廣場上鍛煉的市民相映成趣。展廳由“藝術人生”“翰墨流芳”“故土情緣”三個專題組成,全面展示傅抱石勤奮向上、愛國愛鄉、改革創新的精神。展覽中特設“南石齋”復原書房——案頭硯臺、墻上的郭沫若題匾,無聲述說著傅抱石與郭沫若“一文一畫”的知交往事。

  據介紹,傅抱石紀念館每年接待游客約10萬人次。2008年起,新余連續舉辦了6屆傅抱石文化藝術節,邀請知名專家學者及藝術人士研究、探討傅抱石的國畫創作和藝術思想。2018年,渝水區新建傅抱石藝術館,與毗鄰的羅坊會議紀念館和興國調查舊址一同,形成紅色文化與藝術傳承的雙重地標。

  張小紅夏布繡作品《麗人行》。受訪者供圖

 一座城市的文脈傳承

  步入坐落于新余市渝水區的夏布繡博物館,一幅大型夏布繡雙面屏風《麗人行》映入眼簾。

  苧麻手工織就的夏布為底,銀針為筆,絲線為墨,將傅抱石原作中“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的唐人風韻演繹得淋漓盡致。繡面之上,透底虛實針等針法勾勒衣袂翩躚,層疊繡點染眉眼含情,色澤古樸典雅,人物栩栩如生,展現出非遺技藝與大師畫意交融的獨特魅力。

  “刺繡人物是把握最難的,這幅《麗人行》里有37個人物?!绷钠鹣牟祭C創作,67歲的館長張小紅難掩自豪,“我帶了5個弟子繡了一年多時間,不僅是在宣傳抱石文化,還是代表我們工匠精神最高水平的一幅作品”。

  現年67歲的張小紅自幼隨祖輩學習民間麻布刺繡,2000年初離開工廠后,她潛心研究刺繡技藝,深挖地域文化,將麻布刺繡升華為藝術刺繡,開啟了夏布藝術刺繡的傳承和發展之路,因此也讓上世紀90年代瀕臨失傳的老手藝在渝水大地煥發新生。如今,她不僅是夏布繡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帶領團隊獲得了囊括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在內的國家級、省部級獎項200余個,還自費創建了國內首家民辦公益型的夏布繡博物館,尋訪、收集上萬件江西歷代民間刺繡藏品。

  贛鄱大地與苧麻的緣分源遠流長。早在北宋時期,生活于此的先民便已廣泛種植苧麻,織造夏布,并在這質樸的布料上飛針走線。因夏布質地粗硬,當時的刺繡多用于制作圍嘴、鞋墊等耐磨實用的日常物品,奠定了此地刺繡藝術的初始面貌。

  “能不能以山水入夏布,以繡線作墨筆,把夏布繡做成藝術刺繡呢?”于是,張小紅一邊改良夏布,一邊精研繡工。她想方設法軟化夏布,在巧用針法的同時,還創新透底虛實針、層疊繡、芝麻針等6種獨特針法。

  用錯落相間的針法,表現皴筆紋路的虛實之感;用深淺不同的同色繡線,形成明暗對比,表現國畫中的明暗枯潤……“要用創新的針法,表達出山水畫的寫意傳神。所以,夏布繡的傳承創新不僅體現在繡地的夏布面料上,更體現在題材、技法、風格上?!睆埿〖t說,2014年,夏布繡憑借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成為江西刺繡領域中唯一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如今,夏布繡已經跨越國界,走進俄羅斯、德國、匈牙利等10多個國家。張小紅還帶領團隊與高校合作,舉辦非遺進校園、非遺研學等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夏布繡文化,參與到非遺傳承創新中來。

  市民在江西新余渝水區新鋼街道路東社區“抱石書房”翻閱圖書。廖海金攝

  寬敞明亮的閱讀空間,整齊排列的木質書架,琳瑯滿目的各類圖書……走進新余市渝水區城北街道龍泉灣社區的抱石書房,書香撲面而來。

  少兒閱讀區里,志愿者正帶領孩子們走進安徒生的童話世界?!拔覀兩鐓^經常在這里舉辦讀書活動,目前的計劃是一年20多場?!鄙鐓^工作人員介紹,抱石書房多由社區閑置空間改造而成,配備自助借還書機等智能化設備,通過“政府建設+書店供書”的公益合作模式,確保圖書常換常新。

  “自投入運營以來,抱石書房已累計服務群眾超十萬人次,寒暑假期間日接待量可達千人?!庇逅畢^圖書館副館長徐衛有說,“下一步,我們將加快書房建設布點,以更加完善的閱讀服務體系,持續點亮閱讀之光,讓群眾更有獲得感?!?/p>

  在章塘村,依照“修舊如舊”原則,恢復了傅抱石少年時代的生活場景。青磚黛瓦間,不僅重現了往昔的居住空間,更喚醒了一代藝術大師與故土的情感記憶。不久前,來自全國各地的40位青年學子齊聚渝水,開啟2025全國青年學子抱石故園游學季,在為期兩天一晚的沉浸式體驗中,沿著大師的成長足跡,感受藝術與鄉土的深度融合。

  從公園建設、故居保護到非遺傳承、文化體驗,渝水區正以更開闊的視野,書寫抱石文化新篇。據了解,渝水區羅坊鎮計劃將傅抱石故居與棋盤山遺址聯動,形成“內修文心,外覽古跡”的文旅模式,將抱石廣場、寫生平臺、文創小巷、研學工坊、遺址公園等串聯成一條有節奏、有深度、有體驗的文化帶,打造一個集藝術熏陶、歷史探尋、生態休閑、深度研學于一體的文化休閑目的地。

  翰墨潤鄉愁。傅抱石筆下的山水與精神,早已融入故鄉血脈,在一代代鄉人守護下,在贛西這片土地上永續接力,煥發新生。(記者 劉小草)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