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曲黃河萬里沙
黃河是全世界治理難度最大的河流之一
一代代中國人為了黃河安瀾
勵精圖治 久久為功
創造出豐富的治水工具
今天是世界水日
百聞不如一見
帶你看看古代治水專家的工具箱里
有哪些“寶貝”

疏堵之變的千古智慧
上古時期
面對滔天洪患
禹承父志而創新法
改“堵”為“疏”
古人在與自然的交手中
匯聚出尊重規律、因勢利導的智慧

引黃古灌的穿沙奇跡
引黃古灌區遍布黃河兩岸
中國古人以“引黃不懼黃”的治水膽識
創造出人類灌溉史的奇跡
千年古渠穿沙而過
奔騰大河化作汩汩清波
經陶制水管,潤澤萬頃荒原

黃河畔的水文密碼
黃河兩岸,一座座石人
或鐫刻著神秘符號的石碑靜立千年
中國古人以山巖為紙、斧鑿為筆
在險要河段精準刻畫水位刻度
將“水漲幾寸、閘開幾分”
化作可量化的科學法則
詮釋著大河的律動

埽工技術護堤防洪
以柳枝、秸稈、黏土分層捆扎
輔以塊石配重
古人創造性地將柔性材料與剛性結構相結合
汛期將成卷埽體沉入決口
通過竹索固定形成臨時堤壩
層層捆扎的埽體遇水膨脹自愈裂隙
平日則以埽工護岸
借助植物根系固土防蝕

以鐵鎖石的穩定之源
腰鐵是大型石質水利工程的“隱形骨架”
這種“以鐵鎖石”的工藝
既避免了傳統灰漿粘結易被水流侵蝕的缺陷
又通過榫卯式結構使數噸重的條石連為整體
極大提升了閘壩、堤防的穩定性
水 生命之源 生存之本
治理黃河是一場跨越數千年的接力
在漫長歷史中
一代代中國工匠的治水探索
護佑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
記者:張澤鈺
海報:于卓
新華社寧夏分社制作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