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3月22日電 題:一劑藥的智能升級路
新華社記者白麗萍
生產線上藥液自動滴灌、智能打包的藥箱自動升入倉庫、屏幕上的數字不斷跳動……進入甘肅武威黃羊工業園區一家制藥企業,沒有聞到濃烈的中草藥味,沒有見到在大火上烹煮的中藥罐子,取而代之的是這樣科技感十足的場景。
甘肅普安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魏軍鋒告訴記者,中藥工業化生產并不是件新鮮事,各個生產環節的智能化程度很高,但是環節之間的閉合性和連續性是中藥企業一直攻關的難題。
甘肅普安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員工正在生產線上檢查產品參數。新華社記者白麗萍 攝
走進二樓生產車間,清洗消毒、滴灌、貼碼、打包、運輸等步驟有條不紊地進行,十多米長的生產線上,所有的操作一氣呵成、分秒不差。魏軍鋒說,公司今年又增加了3條智能生產線,6條生產線進行“倒班制”,提高了生產效率,以前日生產9.6萬盒產品,現在達到日生產近15萬盒。
同時,每個生產環節都經過了優化設計。貼標環節用高速攝像頭實時監控,發現問題立即報警并自動剔除。包裝環節配備了賦碼系統,可以實現產品全程追溯。魏軍鋒形象地打了一個比喻:現在經脈順暢了。
甘肅普安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員工在中控室實時監控產品生產參數。新華社記者白麗萍攝
堅持科技賦能,讓中藥生產更加智能化。走訪甘肅省中藥生產企業,記者看到很多如甘肅普安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一樣“創新突圍”的案例。
走進甘肅泰康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廠房,一臺膏藥攤藥機12小時左右可產出4萬張膏藥,產量是傳統生產工藝的6倍。
藥材比例不好掌握,煉熬膏藥火候難以把控……為了克服這些不確定因素,企業近年來先后自主研發自動化煉膏設備和自動化攤膏設備,生產實現全流程自動化。生產周期整體縮短的同時,產品質量也更加穩定。
“現在年產量能達到3000萬張?!备拭C泰康制藥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王錫銀說,“在此基礎上,企業還計劃打造智慧云端,將全國的銷售信息、訂單數據集納到大數據庫中,完善上下游的數據鏈,進行智慧化管理?!?/p>
發展中醫藥,傳承與創新都需要做好。武威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中醫藥管理科科長魏曉琴表示,中醫藥智能化發展有助于規避傳統生產方式周期長、質量不穩定等問題,為中藥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據了解,武威市去年完善了特色醫藥產業鏈發展重點項目清單,今年將進一步加強產業鏈創新平臺建設,提升產業發展水平,鼓勵企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推進當地優勢產品二次開發,支持企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提升,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創建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提升醫藥產業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