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而起 逐“光”而行-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22 20:58:13
來源:新華社

乘“風”而起 逐“光”而行

字體:

地處我國西北內陸的甘肅省

境內風、光資源富集

風能可開發量達5.6億千瓦

太陽能可開發量95億千瓦

分別居全國第四、五位

未利用土地面積19.7萬平方公里

占全省面積的46.3%

新能源發展潛力巨大

  這是3月7日在敦煌光電產業園區拍攝的首航高科敦煌10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電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千百年來,西北地區風、日之暴烈

是邊塞詩歌中的重要元素

 

如今

風電、光伏基地在甘肅連點串線

一條跨度上千公里的綠色能源走廊

貫通隴原大地

乘“風”而起,逐“光”而行

 

從茫茫戈壁到“能源新藍?!?/p>

從無人荒灘到“綠潮涌動”

這條代表著交流與開放的絲路走廊

如今正用中國經驗

踐行著保護生態環境的莊重諾言

  這是3月7日在酒泉市境內拍攝的瓜州昊華新能源電力有限公司20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1997年,甘肅省玉門市從丹麥

引進了4臺單機功率為300千瓦的小風機

著手組建甘肅風電試驗場

在全國范圍內率先發展新能源

由于機型較小

當地人習慣稱這四臺風機為“四小天鵝”

依托“四小天鵝”

甘肅建成首座風力發電廠試驗場

拉開了玉門乃至甘肅新能源發展的序幕

  這是3月9日在甘肅省玉門市拍攝的1997年從丹麥引進的4臺單機功率為300千瓦的風力發電機(首排右一至右四)。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近年來

隨著國家“雙碳”目標提出

河西走廊孕育出別樣“風光”

無邊戈壁上

由大型風電機組成的“白色森林”晝夜不停

 

伴隨技術更迭

昔日瘦小的“四小天鵝”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效率更高、“身形”更大、造價更低的

全國產化大型風機

在它們身旁拔地而起

 

目前

甘肅已建成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

以及白銀、定西等5個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

  這是3月9日在玉門市境內拍攝的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暖春四月

地處祁連山北麓、河西走廊西端的甘肅省瓜州縣

勁風不止

獨特的“狹管效應”

讓瓜州被稱為“世界風庫”

在瓜州境內的廣袤戈壁灘上

兩座約200米高的吸熱塔

拔地而起,比肩而立

 

高塔四周

近2.7萬面定日鏡以同心圓的方式緊密環繞

組成占地4400多畝的巨大反射鏡場

相當于411個標準足球場大小

  這是4月8日在酒泉市瓜州縣拍攝的三峽恒基能脈瓜州“雙塔一機”光熱電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這是全球首座“雙塔一機”光熱電站

也是國家首批“沙戈荒”風電光伏大基地項目

三峽恒基能脈瓜州70萬千瓦“光熱儲能+”項目的

重要組成部分

電站發電機組不久前順利發電

為項目全面投運奠定了堅實基礎

 

由于采用了雙塔雙鏡場設計

在同等鏡場面積下

該電站可提升約24%的聚光效率

從而進一步提高發電能力

  這是4月8日在酒泉市瓜州縣拍攝的三峽恒基能脈瓜州“雙塔一機”光熱電站局部景象(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地處騰格里沙漠南緣的武威市

一種新型治沙模式——光伏治沙由設想變為現實

從高處眺望

武威市涼州區20萬千瓦立體光伏治沙產業化示范項目

的光伏面板

如同沙海中的碧波清水

陽光照耀,藍色光伏板如波浪般連綿起伏

光伏板下,沙生植物競相生長

  武威市涼州區20萬千瓦立體光伏治沙產業化示范項目(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板上發電、板下種植,一地多用,立體發展

截至目前

武威已規劃建設占地50萬畝

總裝機容量達1500萬千瓦的光伏治沙產業園

成為西北地區重要的光伏治沙產業園區

  武威市涼州區20萬千瓦立體光伏治沙產業化示范項目(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截至2024年底

甘肅新能源裝機達6437萬千瓦

其中“十四五”以來新增裝機4067萬千瓦

相當于新建了1.8個“三峽水電站”

全省電源總裝機容量突破1億千瓦

 

烈日當空、朔風勁吹

風與光正成為甘肅能源轉型的重要資源

為隴原大地勾勒出一派“風光無限”的景象

 

新華社記者:范培珅、張睿、王銘禹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