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文化中華|千年文物記載的“交融密碼”-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24 19:10:55
來源:新華社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文化中華|千年文物記載的“交融密碼”

字體: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

每一件都承載著時代的密碼

在吉林省博物院

一件件陳列的藏品

串聯起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脈絡

 

從早期邊疆與中原互動

到宋代瓷器工藝的卓越成就

這些珍貴文物無聲訴說著

中華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

創造了燦爛的文明

 

漢予夫余的珍貴禮物

  1968年,吉林省榆樹縣(現榆樹市)劉家鄉果樹園出土的錯金銀“丙午神鉤”銅帶鉤,堪稱東漢工藝的杰作。其造型獨特:鳥喙神人懷抱游魚,魚身可靈活擺動而不脫落。這般巧思源于分段鑄造后的巧妙拼接,足見工序的繁復與精密。

  帶鉤通體以錯金銀工藝裝飾,11顆紅寶石與綠松石錯落鑲嵌,色彩斑斕、交相輝映。背面鏨刻錯金銘文“丙午神鉤君必高遷”,書風精美,既表吉祥祝愿,又顯工藝精巧。

  經專家考證,此帶鉤為漢朝賜予夫余國的珍貴禮物。夫余國是中國東北地區古代少數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權,與漢朝往來密切。而這枚帶鉤的精工華彩,恰是漢代手工業的至臻境界。

萬里流轉的中原瑰寶

  1958年,吉林省輯安縣(現集安市)出土了一件漢白玉耳杯。其雙耳微翹的形制源于周代“羽觴”,曾在戰國、兩漢時期風靡一時,通常用作盛酒或盛湯器具。王羲之《蘭亭集序》“曲水流觴”的“觴”即指此類器物。

  此杯由新疆和田玉精琢而成,縱經兩千載滄桑,未掩其光。它的形制與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玉耳杯極為相似,專家推測應為公元2至3世紀時,由中原王朝傳入東北。

  一件玉杯,從西域到中原,終抵東北邊疆,跨越萬里,凝結著文化交融的印記。

遼金交替間的人生感懷

  1971年,吉林省大安縣(現大安市)紅崗子公社,一名學生在勞動時偶然發現一面八角形銅鏡。誰曾想,這面直徑26厘米、厚0.9厘米的器物,日后竟成為解讀遼代歷史的重要史料。

  鏡面光亮可鑒,鏡背中央的半球形鈕高1.4厘米,鈕座周邊鑄有五行契丹小字。寥寥二十四字里,藏著鏡主人對時光易逝的悵惘,也藏著對超然境界的向往。這些契丹小字尤為珍貴。契丹民族曾創制契丹大小字,在遼代與漢字并行,但因僅流行于貴族階層,至明代漸成“絕學”。這面銅鏡,也因此成為研究契丹文字與遼代社會的珍貴遺存。

  鏡緣的“濟州錄事完顏通”七個漢字,為這面遼代銅鏡增添了更多歷史信息?!皾荨贝笾挛挥谶|代黃龍府,“錄事”為掌管文書的官職,顯示此鏡在金代被官署中人使用。金代對銅料管制極嚴,須經官府簽押方可用于鑄造。此鏡上的題刻,正是遼金文化接續傳承的鮮活注腳。

宋金瓷藝的雅致傳承

  1980年,吉林省舒蘭縣(現舒蘭市)小城鄉完顏希尹家族墓地出土的定窯白釉梅瓶,展現了宋代瓷器的雅致風骨。小口、短頸、豐肩、瘦底的造型,線條流暢優美,堪稱中國瓷器的經典樣式。

  梅瓶,因口細可插梅枝而得名,又稱“經瓶”,與宋代皇家講筵制度有關,當時常用于盛放酒水。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白瓷著稱,此瓶胎質細膩、釉色瑩白,盡顯宋瓷“雅淡”之美。

  該瓶出土于金代重臣完顏希尹墓,既證明其主人地位的顯赫,也印證了宋金時期的文化交流,反映出當時金代上層社會對中原瓷器藝術的推崇。

宋代青瓷的典范之作

  官窯青釉貫耳瓶,2013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之一,也是目前吉林省唯一一件。其造型古樸典雅,是宋代官窯瓷器的典范。其口呈橢圓形,長頸微束,扁圓腹,橢圓形圈足,頸部兩道凸弦紋與空心筒形雙耳相映成趣。整體仿青銅禮器形制,盡顯沉穩莊重。

  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釉色與紋路:瑩潤肥厚的粉青色釉,如堆脂凝玉;器身布滿的大開片紋,似輕風拂柳,含蓄自然;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形成“紫口鐵足”的典型特征,是官窯瓷器的標志性印記。

  官窯繼承了汝窯的石灰堿釉配方與多次施釉技藝,在北宋晚期越窯逐漸衰落、龍泉窯興起的轉折期,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此瓶不僅是宋代瓷藝的巔峰象征,更是中國千年陶瓷文脈的具現。

 

這些文物

見證了不同族群的交流互鑒

展現了中華文明兼容并蓄的品格

連接起千年時光里的文明對話

它們是中原與邊疆“握手”的印記

更是歷代匠人智慧與匠心永恒的見證

 

凝視其光彩

可知歷史從未遠去

文明的印記

正于器物中熠熠生輝

策劃:胡國香

記者:張博宇

統籌:牧小湘 趙露露

設計:姚錦聲(實習)

學術指導:吉林省博物院

【糾錯】 【責任編輯:王佳寧】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