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管理專業畢業后的左暢,選擇回到重慶合川區從事農業育種,成為一名跨界“新農人”。

育種是一項很繁瑣的工作,高代種需要歷經多次雜交、篩選、回交與鑒定,在每一個世代中精準剔除不良性狀,保留并純化目標基因,過程枯燥且充滿不確定性,非??简炗N者的耐心與毅力。

雖然育種工作充滿困難與不確定,但左暢甘之如飴。左暢說,她慢慢理解了父母那一代對土地的感情。

大學畢業的陳帥宇決定回鄉當農民,帶頭成立合作社,承包2800多畝水稻田,干得有滋有味。今年,他的水稻田實現了早稻平均畝產約1400斤,中稻平均畝產超過1500斤。

在多種糧、種好糧的同時,陳帥宇也把精力投入到進一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上——他招募了更多年輕人,組建新媒體運營團隊,利用網絡銷售示范片產出的優質稻米,發起“認領一畝田”活動,依托智慧農業平臺建立追溯體系,讓參與的消費者不僅可以全程看見稻谷的田間培管,還能親身體驗糧食生產,從而帶動當地鄉村文旅產業發展。

陳帥宇說,國家政策越來越好,農村的智能化程度和機械化水平越來越高,農村的發展前景越來越大,未來肯定會有更多年輕人加入到農業農村工作中來。

徐旭東是安徽省太和縣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而7年前,他還是一名青澀的初返鄉村的大學生,作為一名“新農人”跟長輩們學習種糧。

他的爺爺徐淙祥是當地有名的種糧能手,流轉了1200余畝土地。其中有300畝試驗田承接科研院所的良種選育,這里便是徐旭東的事業舞臺。無論酷暑還是嚴寒,徐旭東需要記錄下300畝試驗田里每項試驗植株的生長數據,與科研人員一道進行高產攻關試驗。

如今,在江淮大地,像徐旭東一樣大學畢業返鄉種糧的大戶越來越多,給農業這一古老的行業注入新動能。徐旭東說,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志同道合的年輕人與他一道,為國家的農業強國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統籌:李杰、王健、李佳琳
編導:郝一林、李宗胤、胡函博
記者:郝一林、李愛斌、丁春雨、戴斌、張楠、金劍
攝制:王東
配音 胡函博
片頭制作:夏勇
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