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谷粒長得結實飽滿。
四川省德陽市羅江區鄢家鎮后山坡間,有300余畝稻田。35歲的劉娟在田間捧起稻穗。10年前,她從深圳一家電子廠辭工返鄉流轉土地種糧,如今已是遠近知名的種糧大戶。那金燦燦的稻谷在陽光下搖曳,好一片絕美的畫意詩情。

星星詩刊雜志社向云峰詩社授牌。受訪者供圖
田園上耕耘詩行
“剛回來流轉土地那會,我們什么都不懂,踩了很多坑。好在人年輕,我們不懂就問,到處去學,現在總算是熬過來了!”劉娟笑著說,今年預計每畝可收1300斤稻谷,又是一個豐收年。
前些天,四川降了一場雷暴雨,有的稻谷被風雨吹倒。劉娟家里的稻子卻“腰桿挺直”,齊刷刷“手挽手”地穩穩站在田里?!拔疫x的抗倒伏良種,稻稈強壯?!眲⒕暾f。
這里是名副其實的“制種之鄉”。德陽農業全力打造“羅江良種”,全區制種面積達5.2萬畝,年產種子900萬公斤,可滿足400萬畝水稻、2200萬畝油菜用種需求,全國油菜用種每5粒就有1粒產自羅江,在長江流域的市場占有率位居第一。
“誕降嘉種,維秬維秠,維穈維芑?!痹缭凇对娊洝ご笱拧ど瘛芬辉娭?,就強調過稻谷良種的重要性——“實方實苞,實種實褎,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栗……”
意思是,那大片的稻谷啊,實打實的整齊豐茂,實打實的種苗挺拔,實打實的舒長華美,實打實的堅挺飽滿,實打實的長穗密多……
劉娟告訴記者,這些美,只能步入田間才能真切感受。
當開動插秧機,插下那一行行整齊的嫩綠秧苗,她能感受到美;當無人機植保作業,旋風在稻田蕩起深綠的漣漪,她能感受到美;想到收割機將進場,收獲那一地金黃時,她能感受到美——豐收總是能帶來一切美好。

羅江縣鄢家鎮農民黃燕查看家里的柚子。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謝佼 攝
9月23日,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四川省慶豐收活動在德陽羅江舉辦。劉娟等糧農們迎來了一年中最快樂的節日——
“一定是九月的風,才能命令收割機
一遍又一遍扯著大嗓門
指揮柿子、石榴,在房前屋后掛滿吉慶的燈籠
指揮白白胖胖的花生、大豆
去曬場上享受陽光……”
豐收節上,劉娟的朋友,羅江縣鄢家鎮農民女詩人黃燕,將自己新作讀給劉娟聽,劉娟聽罷說:“這一行行農田就是詩??!”
詩句里采擷日常
出生于1971年的黃燕,家里的田已流轉出去,自己留著一畝多的柑橘和柚子,等到快過年時摘收,給家人和鄰家孩子解饞。
她主業是在鄢家老街上擺攤,售賣種子和農資。適逢趕集,清早6點天剛亮,十里八鄉的鄉親們就早早背著挑著來到老街,玉米和花生收獲后,他們買一些菜種回去種下。
“這個白菜長得快,一個多月就可以收。這個蘿卜種出來很甜,到過年時拔出來燉豬肉,全家人吃團年蘿卜,氣氛最合適?!秉S燕耐心地給圍住攤位的大姐和婆婆們介紹。
“我拿兩包回去種?!币幻蠼惚容^了一下,選好了菜種。勤勞的女主人,懂得讓土地適當休息,但不會讓土地閑得太久。
朋友圈里,黃燕昵稱是“燕子”。輕盈的昵稱下,卻有著氣勢雄渾的簽名——“壁立萬韌,無欲則剛”。這讓人想起她的另一個身份——小有名氣的農民詩人。
黃燕中學畢業后就在家務農,她從讀書時就喜歡瓊瑤、汪國真的作品,常常拿一個筆記本,興之所至就寫幾筆。有了微信后,她就在朋友圈里發自己創作的詩。
“豐收之后的農民,更需要情緒價值?!秉S燕說,自己是一個農民,不能僅僅是鍋碗瓢盆老公兒子,還需要有寄放心靈的空間。詩歌具有悲憫的力量,讓人能夠感悟自身,超越自身。
她偶爾采擷生活中的瞬間——
“今晚,低懸于頭頂的月亮多慈祥??;像極了一臉寵溺的母親,輕輕安撫懷中的嬰孩”
她偶爾釋放心中的洶涌——
“給自己安裝上鋼筋鐵骨,為自己打造
一副無堅不摧的軀殼,扛起日子”
“讀你的詩,能讀到一種俠客氣?!秉S燕的朋友、家中開診所的農民詩人邵雪浪說,常讀詩,常寫詩,和顧客的關系都會變好,因為“詩句有超越尋常的廣闊,有發人深省的深刻”。
詩社里集結農人
邵雪浪原名翠蘭,讀中學時全校有三四個翠蘭,她不太樂意。當讀到蘇軾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時,她眼前仿佛劈出一道閃光,當即決定將自己的名字改為“雪浪”。她對一切都充滿著興趣,似乎也有著蘇軾一樣的曠達,寫完詩就不管不顧地往朋友圈發。
有一天她突發奇想,把自己的詩提交給DeepSeek,然后讓人工智能來檢查?!皼]想到說我80%都是AI創作,這可把我氣壞了?!彼贿呎f,一邊哈哈大笑。
在羅江,雪浪和黃燕并不孤獨。這里有一個“云峰詩社”,現有成員60余人,均為本土的學生、農民、老師、基層干部等,編印定期的刊物,形成了一定的文學影響。
詩社骨干楊俊富寫道——
“那年,我家缺糧
父親把它開墾出來
種上小麥,它就是麥地
栽上果樹,它就是果園
在我心里,它是撿來的
它沒有地位
我也從沒重視過
以至于,又被我撂荒
去年,我把母親種進去
它就成了一座墳
一下子,它長高了,揪住了我的心”
楊俊富年輕時外出務工,在糧站工地上挑沙搬磚,每天工錢1.2元。打工閑暇,他喜歡看書,或者趴在工棚木板上偷偷寫詩。1986年,他的一首小詩《種田的人》被德陽當地電臺選中,在早晚文化節目中連播了一周。這鼓勵他在詩文創作道路上越走越遠,和他寫詩唱和的鄉友越來越多,鄉間的詩風開始興起。
“羅江農村一直有耕讀傳家的傳統,今天我們農民的糧食豐收了,更需要精神也豐收?!睏羁「唤榻B,云峰詩社成立于1948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農民詩社之一,現存有當時手抄詩集《云峰詩草》200余首。2007年云峰詩社在黨和政府引導下正式復社開展活動,漸漸將這里農民心中的詩意釋放。
讀他們的詩,能強烈感受到他們對土地那真摯的感情。帶著泥土的芬芳,詩社成員作品已陸續在國內兩百余家報刊雜志發表,涌現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1名,省作家協會會員3名,市、區作協會員20余名。星星詩刊雜志社以《鄉間的詩已長大》為題,鄭重向社會推介,并為他們授牌“星星詩刊雜志社詩歌創作基地”。
羅江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羅江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續領跑四川省,所有行政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均已突破40萬元。這些寫詩的農民,無疑是羅江鄉村文化振興的特色之一。
“我喜歡聽他們寫的詩,讓我的孩子也多報名參加詩社的活動?!眲⒕暾f,當代的農民早已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左手能駕馭現代農機,右手能書寫生活與詩意,這一片田園才能更有魅力,更加充盈著希望。(記者 謝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