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非遺新韻:傳承中的煥新之路-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7 14:50:19
來源:新華社

新華視點|非遺新韻:傳承中的煥新之路

字體:

  ■硯融生活,煥發非遺時代光彩

  易水硯是中國名硯之一,歷史上素有“南端北易”之稱。

  59歲的鄒洪利,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硯臺制作技藝(易水硯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30多年前,鄒洪利是河北省易縣防疫站的一名工作人員,制作硯臺僅僅是他的一個業余愛好。但隨著對易水硯的熱情越燃越旺,他下定決心辭去工作,全身心投入藝術創作。

  然而,當時的鄒洪利卻面對這樣一個現實:用毛筆的人越來越少,與之相伴的硯臺用得自然也少。

  作為應對,鄒洪利對創作思路和手法進行了重塑,提升易水硯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鄒洪利的女兒鄒天然,如今在父親的指引下,正努力將易水硯“推”向人們的日常生活。一系列的全新嘗試,讓易硯產業迎來新機。

  ■藝傳鄰里,拓寬以文興業之路

  在陜西省西安市新城區中山門街道東三路社區,“媽媽崗”非遺手工坊讓非遺融入就業創新實踐。手工坊系統開展手工盤扣等易學易制的非遺項目培訓,將傳統手工藝轉化為可居家完成的訂單任務,為社區居民搭建靈活就業平臺。

  在陜西省大荔縣羌白鎮阿壽村,色彩鮮艷、針法靈活的阿壽刺繡歷史悠久,是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大荔刺繡的重要組成部分。

  受媽媽和姑姑的影響,王新麗從兒時起就對刺繡產生了濃厚興趣。心靈手巧的她借助非遺工坊讓這門古老手藝煥發光彩。

  在保護傳統刺繡這一初心的驅動下,王新麗的非遺工坊越做越紅火,阿壽村喜歡刺繡的婦女經常聚在這里探討刺繡技法、樣式。

  ■面塑破圈,激活非遺青春表達

  僅需幾分鐘的時間,一個小小面團就在張倍源的巧手中變成栩栩如生的人物頭像。從海外求學的游子到面塑“破圈”達人,十年光陰里,他將面塑與動漫、演藝等藝術表現形式廣泛融合。

  文化價值與市場生存如何兼顧?這是橫在每一位非遺手藝人面前的共性困境。張倍源沒有困在工作室的方寸天地,而是主動轉身,向最具活力的青年人詢問破局的答案。

  從動漫到體育,跨界探索讓張倍源的創作空間不斷擴大。在大型演出《無界·長安》中,他做出了更顛覆性的嘗試——端著面塑踏上舞臺。

  統籌:李杰、王健、李佳琳

  編導:王梁

  包裝:夏勇

  綜合新華社記者報道

  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