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壽寧縣的層巒疊嶂之中,回蕩著一段綿延三百年的戲曲聲腔——它既有北方梆子戲的豪邁,又融入了江南小調的婉轉,更以普通話的清晰吐字打破了地域鄉音的隔閡,這便是獨具魅力的壽寧北路戲。


作為福建有影響的珍稀劇種之一,北路戲有著極深的文化內涵和極高的歷史價值。


北路戲道白、唱腔均使用普通話,巧妙融合秦腔、吹腔等亂彈腔系,兼收徽調、漢調、高腔等精華,曲調優美歡快,行腔流暢;在表演藝術上,北路戲講究“手、眼、身、法、步”,融唱念做打于一體,形成“且歌且舞、兼文兼武”的獨特風格。

壽寧北路戲于2005年入選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5年,壽寧縣北路戲劇團建團55周年之際,壽寧縣北路戲保護傳承中心掛牌成立??h里改造壽寧縣影劇院,建成全國首個以北路戲命名的專業劇院——北路戲劇院。

2018年起,壽寧縣北路戲保護傳承中心每年招收戲曲表演專業定向委培生,傳承和發展北路戲。

近年來,劇團復排了《齊王哭將》等傳統劇目,創排了《少年張高謙》《馮夢龍打虎》等現代大戲,還與民間劇團合作推出《鸞峰橋》等劇目。


北路戲的傳承與發展,始終離不開融合與創新。在內容創作層面尤為注重融合之道,新編劇目《馮夢龍打虎》弘揚正氣;《大山支書》樹立公仆形象;《下黨故事》勾勒奮斗圖景。在發展模式上,鳳陽鎮設立北路戲傳習與創作研學基地,城鄉聯動,推動資源優勢互補。古戲臺巧妙融入自然山水,轉型為文旅融合地標,有效拓展了傳統戲曲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從亂彈南渡到扎根鄉土,從低谷沉寂到綻放新生,這份堅守,讓北路戲的韻律,在福建的青山綠水間,生生不息,愈發動人。
統籌:李杰 王健 李佳琳
編導:崔月平
記者:郭圻
攝制:周澤琦 楊輝
片頭制作:夏勇
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