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80多年前,美國“飛虎隊”與中國軍民在并肩抗戰過程中,為打破日本對華戰略物資封鎖,開辟了穿越喜馬拉雅山的航線——駝峰航線。因為飛行難度極大,也被稱為“死亡航線”:惡劣的氣象條件,復雜的地形,加之敵機的攔截,1000多名中美機組人員在這條航線上壯烈犧牲,遺骨散落在冰川雪峰之間。2015年,新華社記者姜帆帶領一支隊伍走進西藏的莽莽深山,去尋找一架墜毀在冰川上的“駝峰航線”運輸機……

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這一重要歷史節點引發了人們對抗戰歷史的廣泛關注——在回顧、紀念的同時,更自豪于和平力量的崛起,深感傳承使命的厚重。
不久前,四川建川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次仁對我說:最近一段時間,我們10年前一起帶回的那些展品前,參觀者絡繹不絕,其中有一名8歲的小朋友在參觀過“駝峰航線”運輸機殘骸后問他:“叔叔,咱們的運-20能飛‘駝峰航線’嗎?”
“當然可以!”次仁非??隙ǖ鼗卮??!榜劮搴骄€”跨越的山脈平均海拔約5000米,最高海拔7000米,這個高度對于當時的運輸機來說,是一個極限,而如今,運-20的飛行高度能夠輕松達到萬米以上。

這是建川博物館收藏展覽的一件來自若果冰川的C-87墜機殘骸,背景圖片名為《飛越“駝峰航線”的中國士兵》(2025年11月6日攝)。 (建川博物館供圖)
小朋友的好奇里,深藏著被80多年前那段悲壯歷史激起的拳拳愛國之心;次仁的回答,帶著盛世中華的自豪與驕傲;而對我來說,這段有趣的對話則讓我的思緒回到10年前,回到那段我和次仁等伙伴一起到遙遠冰川上尋找“駝峰航線”運輸機殘骸的艱辛旅程中。

飛機在飛越被稱作“駝峰航線”(資料照片)。
1944年1月31日,駝峰空運總隊一架編號為41—23862的C-87型運輸機在飛越“駝峰航線”時失蹤。1993年,西藏波密縣易貢鄉藏族群眾羅松等人在若果冰川發現了這架失蹤近50年的C-87運輸機殘骸和機組人員遺體。此后,5位機組人員的遺骸得以歸葬故里,運輸機殘骸則一直被留在海拔4200米的冰川上。

被留在西藏林芝波密縣若果冰川上的駝峰航線C-87運輸機發動機(2015年8月5日攝)。
2015年,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新華社與建川博物館合作,策劃了一場主題為“銘記·致敬”的活動。經過2個多月的論證和前期組織,2015年7月31日,我帶領一支由新華社和建川博物館人員、志愿者組成的52人搜尋隊伍走進莽莽深山,計劃將部分飛機殘骸運出深山,贈送給相關博物館和紀念館收藏展示。

2015年7月31日,搜尋隊開始向若果冰川進發。
前往飛機墜毀地要經過大片的原始森林和冰川。當初羅松等人搬運遺體時,騾馬尚可通行,歷經自然變遷,多年后幾乎無路可走。我們經歷了長達6天的野外徒步才抵達目的地,其間穿過不見陽光的密林,越過湍急的大河,攀過險峻的峭壁,蹚過冰冷的沼澤,走過懸崖邊寬度僅可容腳的小路,翻過令人絕望的冰磧帶……艱難的過程至今仍歷歷在目。

2015年7月31日,搜尋隊在前往若果冰川的路上用滑索過河。

2015年8月1日,搜尋隊成員胡志洋(前)等在前往若果冰川的路上。

2015年8月2日,姜帆(前中)和搜尋隊成員張瑾(前右)、胡志洋(前左)等在前往若果冰川的路上。 新華社發(李芳宇 攝)

2015年8月3日,搜尋隊在前往若果冰川的路上。 新華社發

2015年8月4日,搜尋隊在前往若果冰川的路上。 新華社發(張瑾 攝)
8月5日,徒步進山的第6天,隊伍從營地跋涉8公里后,于上午抵達若果冰川下緣冰磧,從這里再走約6公里的冰磧石頭路就可以抵達墜機地點。但我們不是要翻越山丘,而是要走過亙古不化的冰川上覆蓋著或厚或薄的碎石,每塊石頭都可能移動,比起小石塊來說,看似穩固的大石塊更可能是陷阱……石下是冰,冰下是冰川融水,我們仿佛走在一根巨大的正在融化的“巧克力雪糕”上,步步驚心。

2015年8月5日,搜尋隊在若果冰川的破碎地形上艱難行進。
走在因為融水而危機四伏的冰川上,最直觀的感覺卻是熱和渴:冰體的塌陷造就了一個又一個覆蓋磧石的冰山頭,破碎的地形讓人的體能消耗堪比走沙丘,隨身帶的水早喝光了,融水形成的溪流聽聲音近在咫尺,但隔著刀削似的冰脊喝不到。炙熱的太陽頂在頭上,我們仿佛成了“涸轍之鮒”,偶爾見到石縫有水就要趴下喝上幾口,這是純粹的冰川水,混著泥沙,卻無比甘爽。

2015年8月5日,建川博物館志愿者次仁(前右)與幾位搜尋隊成員在若果冰川一個融化的冰洞處合影。
然而,當我們抵達墜機現場時,一切付出都已值得:幾百塊見證過戰爭風云、經歷過歲月和風霜洗禮的飛機殘骸靜靜地躺在冰磧上,仿佛訴說著歷史的滄桑。親眼看到殘骸的那一刻,許多人都流下了淚。
經過細致搜尋,我們甚至還找到了部分先前沒有被發現的機組人員遺骸。

2015年8月5日,搜尋隊在若果冰川上檢查部分墜機遺物。 新華社發(李芳宇 攝)

2015年8月5日,搜尋隊在海拔4200米的地方收集殘骸。

在西藏林芝波密縣若果冰川,駝峰航線C-87運輸機起落架靜靜地躺在冰磧上。(2015年8月5日攝)。
當時有回憶文章記載,1994年美國人到現場搜尋遺骸時根據現場遺留的物品推斷,有一位機組人員在墜機后并沒有當場死亡,還掙扎著用金屬筆在機艙碎片上寫下了一段文字,內容應該是“濾波器故障”。這塊見證當年悲壯歷史的碎片后來被帶回了美國,而相關的場景被建川博物館復原。

這是建川博物館復現的C-87墜機場景(2025年11月6日攝)。(建川博物館供圖)
這個當時沒有立即死去的戰士,在這里經歷了怎樣的痛苦和絕望?在冰天雪地中獨自等待死亡,他最后想的到底是什么???來到現場,我突然感到為這些英勇犧牲的壯士們做點什么成了一種責任,之前的所有艱辛也都有了更大的意義。
2015年8月5日下午4點左右,現場文物收集和拍攝工作已經結束,我與搜尋隊成員李和平、童青松等人走在下撤隊伍的最后,心情無比輕松。然而數分鐘之后,步話機里傳來的消息卻讓我的心一下子從云端沉入谷底。隊員倪堅呼叫我說:“姜帆,我在湖邊,情況很不好!”
倪堅當時48歲,曾多次進藏,探路時也經歷了4天4夜的徒步和野營,因此雖然他此次進山后狀態不是很好,但并沒有引起他自己和大家的重視。當天上午,他堅持走到海拔近4000米的一個冰洞,感覺實在無法支撐下去,才在另一位隊員的陪伴下開始下撤。
大概半個小時后,我找到了倪堅,發現他5個多小時才下撤不到2公里,躺在冰川下湖邊滑坡帶的一塊石頭上,胸悶,渾身無力,幾乎無法動彈。我判斷他可能罹患高原肺水腫,當即通過衛星電話與在山外負責指揮的同事取得聯系,請他們馬上聯絡救援力量。隨后大家商定:當時在場隊員分為兩隊,一隊背負所有文物與輜重,先行趕往營地,再組織人力回援;另一隊由我帶領,在向導羅松的幫助下,指揮5位最強壯的當地志愿者輪流背負倪堅下撤。

2015年8月5日,搜尋隊員向后方匯報求援。新華社發
這是一條總長只有10公里,卻漫長到令人絕望的路。湖邊路完全在滑坡帶上,上方是不穩定的碎石帶,下方則是連綿不絕的大石堆,經過一天的奔波,體力已基本被耗盡我們就這樣輪流背著體重80多公斤的同伴在破碎地形上前行……
晚上8點多,大約4公里長的湖邊滑坡路終于走完了,進入叢林路段,“路況”好了一些,然而天黑了,又開始下雨,由于沒有預計到要趕夜路,我們身邊的照明器材只有3只手電筒和每個人的手機。此時在密林中行進簡直就是噩夢,連下一腳踩在哪里都看不清楚。午夜,我們才終于趕回了營地。此后半年中,我夢里仍會經常出現黑夜里在密林中行走的情景。
拔營下撤時,情況更壞了。雨下個不停,倪堅已經連說話都沒有力氣了,補給也已不多。此時距離走出大山還有50公里。路上我們得到山外同事的回復:山谷里全是亂流,直升飛機救援完全沒有可能,但波密縣人民醫院的醫生已在進山途中。據此我決定:我、童青松、羅松等13人組成救護團隊,攜帶必備的輜重和所有的給養,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押后護送倪堅出山;其他人攜帶文物,急行軍到預設的補給點加拉巴冬河,盡速出山。
為了給倪堅以信心,我一直鼓勵他:“你是在戰斗,活著就是勝利!”“你不走出去,我絕對不出去!”

2015年8月6日,搜尋隊隊員用簡易擔架抬著倪堅冒雨下撤(視頻截圖)。新華社發

2015年8月6日,搜尋隊隊員胡志洋冒雨趟水下撤(視頻截圖)。新華社發

2015年8月6日,搜尋隊隊員冒雨沿易貢河下撤(視頻截圖)。新華社發
經過了饑餓、潮濕、寒冷、疲勞、病痛乃至地震和滑坡的重重考驗,兩支隊伍先后于8月8日和8月9日走出大山,安然回到易貢鄉。在這個過程中,隊伍中每個人都成為我心中的英雄:沒有他們的不離不棄,就沒有隊伍的完整和安全。
“經歷了生死,才更能理解‘駝峰精神’,才更明白當年那些飛行員甘冒巨大的危險甚至失去生命為抗戰運送物資是多么偉大。我們的行動也是對他們的致敬?!蹦邎詫ξ艺f。

2015年8月10日,走出大山后,部分隊員與倪堅(后排左五)合影。 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2015年8月16日,一場名為“折翼——尋找‘C-87’致敬展”的大型展覽在四川建川博物館開幕;10月22日,飛行員遺骸被移交美方;如今,這些文物由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建川博物館收藏展示,已先后有上百萬人次參觀,其中包括當年飛過這條航線的老兵……

2015年8月16日,觀眾在四川建川博物館觀看《折翼——找尋C-87》大型圖片裝置展。 新華社發

這是2015年8月16日拍攝的《折翼——找尋C-87》大型圖片裝置展中展出的100件飛行員頭盔展品,寓意向“駝峰航線”飛行中犧牲的飛行員致敬。新華社發

2015年10月22日,“二戰援華美軍骸骨移交儀式”在四川建川博物館舉行,來自美方的代表團把在西藏林芝波密縣易貢鄉若果冰川沉睡72年的“駝峰航線”美國飛行員遺骸接回家,圖為美方工作人員懷抱“駝峰航線”美軍骸骨盒。 新華社記者 薛玉斌 攝

這是被建川博物館收藏展覽的一件來自若果冰川的C-87墜機殘?。?025年11月6日攝)(建川博物館供圖)
我常常在想,十年前我們歷盡艱辛做的這件事,到底值不值得?
答案是肯定的。
與當年“駝峰航線”的飛行員們唱著歡快軍歌、大笑著鉆進被稱為“飛行棺材”的運輸機沖入云霄的豪情相比,我們所做的事微不足道,僅僅是一份致敬和銘記,但只有銘記歷史,才能更真切地珍愛和平。

記者:姜帆
編輯:蔡湘鑫、胡秋思、費茂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