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 題:西北暖濕化,影響幾何?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這兩年,秋天的雨水細如牛毛,并且持續時間長,有點煙雨江南的味道。家里的木頭圍欄長期受潮,最后竟長出了蘑菇?!睂幭你y川市民張先生說。
戈壁荒灘下了創紀錄的連陰雨,沙漠腹地出現洶涌洪水,冰川積雪快速融化……近年來,我國西北地區出現一些氣候異?,F象,引發人們對西北地區暖濕化的關注。
西北暖濕化的判斷是否成立?影響幾何?如何應對?帶著這些問題,“新華視點”記者進行了調查。
新趨勢日益明顯
對西北地區氣候暖濕化,學界熱議已久。近年來,無論從氣象數據還是日常觀察而言,確證西北暖濕化趨勢愈發明顯。
“暖”的方面,西北地區氣溫變化和全球變暖趨勢一致。新疆氣象局發布的2025年夏季新疆氣候影響評價報告顯示,今年夏季(6月至8月),新疆區域平均氣溫達到了24.4℃,相較于常年同期偏高1.7℃。
“2024年寧夏平均氣溫為10.1℃,較常年偏高1.1℃,創下1961年以來第一高值?!睂幭臍夂蛑行氖紫諏<彝跛仄G說。

2025年7月29日,隨著降水增多,昔日戈壁荒灘的賀蘭山東麓沖積扇如今綠意盎然。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相較于“暖”,西北地區“濕”的變化更可感可知。中國氣象局干旱氣候變化與減災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張強介紹,西北地區2000年以來的降水增速達1961年至2000年的8倍,西北變濕范圍正在從西北西部的新疆和河西走廊持續東擴,已覆蓋西北全境,打破了西北傳統“西濕東干”的“蹺蹺板”格局。
氣候干燥的西北接連出現罕見的連陰雨天氣。陜西自今年9月初開始有持續38天的連陰雨天氣。寧夏2024年同樣在秋季出現了持續21天的連陰雨,寧夏氣象局稱暖濕化程度達到1961年以來最強?! ?/p>
社交媒體平臺上,今年蘭州的“抹茶丹霞”成為不少人討論的有趣現象。昔日幾乎寸草不生的丹霞地貌,在雨水的滋養下野草漫山遍野。有網友感嘆:“這還是黃土高原嗎,綠得我都快不認識了?!薄?/p>

2025年8月29日,在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樹屏鎮拍攝的“抹茶丹霞”。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雨線北移”也是近幾年輿論關注的熱點話題。400毫米降水線是一條具有多重意義的氣候與地理分界線。在寧夏,400毫米降水線穿昔日干旱的西海固而過,是雨養農業的“生命線”?!案鶕浪?,在固原的400毫米降水線向北移動了0.2個緯度,約22公里?!睂幭墓淘袣庀缶址罩行闹魅螚钗暮Uf。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監測預估室副主任王朋嶺說,1961年以來,我國西北地區年平均氣溫呈顯著升高趨勢,升溫速率達0.34℃/10年,明顯高于同期全國和全球平均水平;年降水量總體增多,增加速率為5.7毫米/10年。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西北地區開始出現氣候暖濕化轉型,并于2000年后增強東擴?!霸雠币远咀铒@著,升溫幅度接近夏季的兩倍;“變濕”以夏季最明顯,且強降水事件增多。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大氣持水能力增加,大氣水循環速率加快,季風和西風環流使得外源水汽輸送增加,是導致西北地區濕化趨勢的主要原因?!蓖跖髱X說,“此外,由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暖,引發高山區冰川、積雪融化和徑流增加,進而增強了區域降水再循環率,也對降水的增加起到部分貢獻?!薄 ?/p>
影響是把“雙刃劍”
暖濕化,尤其是降水增多,是否如同不少人樂見的那樣,會給西北地區帶來歷史機遇般的“潑天富貴”?
“西北地區氣候暖濕化,影響有利有弊,短期看利大于弊,但中長期看,利弊關系趨于復雜?!蓖跖髱X說。
受訪專家表示,西北地區降水增多確實會給生態建設帶來利好。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這里分布著我國近九成天然胡楊林,是抵御風沙侵襲的天然屏障。塔里木河沙雅段全長266公里,河岸兩邊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原生態胡楊林。近年來夏秋季塔里木河的洪水滋潤了胡楊林的生長。

這是2024年8月5日拍攝的新疆利用塔里木河洪水灌溉胡楊林的場景。新華社記者 丁磊 攝
“連續多年的引洪補水,使縣域內退化的胡楊林得到修復,天然幼林面積增加近5萬畝,地下水位總體上升0.11米?!毙陆逞趴h胡楊林保護中心主任強利民說。
區域內有利熱量條件趨好,也積極影響著農業生產。王朋嶺說,氣候變暖使西北地區主要糧食作物(小麥、玉米)和水果作物(蘋果等)適宜種植區西移北擴,種植海拔上限抬升。河西走廊農作物種植結構由以小麥為主調整為以玉米和棉花為主;甘肅中東部由以小麥為主調整為以玉米、馬鈴薯、冬小麥和雜糧為主。
據了解,21世紀以來,新疆棉花種植北界較20世紀80年代北移了1至2個緯度,宜棉區面積明顯擴大。南疆棉區棉花種植品種也向生育期較長、增產潛力更大的中熟和中早熟品種轉變。
張強說,與此同時,暖濕化是一把“雙刃劍”。西北暖濕化使得一些農業病蟲害風險增加,比如區域降水增多、階段性增溫擴大了條銹菌生存范圍。甘肅省農科院植保所副所長曹世勤說,甘肅條銹菌越夏區過去主要集中在天水和隴南兩地,如今擴大至平涼、臨夏、甘南、定西、蘭州、白銀等地,涉及冬小麥種植面積由300多萬畝擴大至超過500萬畝。
氣候變化的極端性對安全的威脅更需要警惕。今年8月,甘肅榆中發生山洪災害,受災區域15小時降雨量達到全年降雨量的56%,遠遠超出原有防汛預期。
張強說,西北降水整體增加,其中強降水的貢獻占比達80%,并且西北強降水呈現范圍小、歷時短、來勢猛等特點,強降水誘發鏈式災害的風險在增加。
暖濕化雖然“濕”,但更“暖”。雖然西北整體降水量增加,但氣溫上升使得祁連山、天山冰川積雪消融的速率在加快。比如祁連山冰川積雪是河西走廊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冰川積雪消融速率加快加劇了河西走廊水資源補給的脆弱性。
暖濕化的負面影響還體現在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上。西北地區地廣人稀,分布著豐富的長城、古堡、巖畫、壁畫等不可移動文物,這些文物對溫度和濕度變化較為敏感。寧夏境內有1000多公里各朝代長城遺跡,被譽為“長城博物館”。隨著暖濕化加劇,這些土夯長城部分城墻逐漸“消瘦”。
“暖濕化縮短了凍融循環周期,冬季降水深入墻體孔隙后結冰膨脹,春季消融后形成蜂窩狀空洞,一些長城墻體在以每年1至2厘米的速度‘消瘦’?!币晃皇茉L的長城保護專家說。
妥善應對 因勢利導
“雖然西北雨水增多,植被有所改善,但氣候變暖也會導致土壤、湖泊等水分蒸發得更快,升溫引起的蒸散增加將抑制變濕效應,西北的氣候格局不會有根本改變。水資源和生態壓力仍將持續存在?!敝袊茖W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于海鵬說。
業內專家認為,正確認識并妥善應對暖濕化趨勢,對于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對區域內人口布局、產業調整、生態建設等方面都可能產生深遠影響。

2025年7月23日,工作人員在繪制賀蘭山巖畫電子線描圖。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
張強等多位受訪專家認為,重塑安全認知、守好安全底線,應成為各行業應對暖濕化的當務之急。要進一步增強“空天地一體”的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將氣候變化尤其是極端天氣這個變量納入災害防御和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候中心正高級工程師王慧說,應加強開展城市規劃、重大工程、生態環境等方面重大基礎性、戰略性工程建設的氣候可行性論證及安全風險評估,提高基礎性、戰略性重大工程項目適應氣候變化的韌性。
王朋嶺說,可充分利用氣候暖濕化的有利條件,因地制宜優化調整作物種類和種植結構,加快開展新一輪全國農業氣候資源普查與區劃,優化水資源調度和配置,加強高標準和韌性農田建設。
楊文海建議,林木生長期內有效降水量的逐年增加有利于植被的生長,生態環境將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快速恢復期,可以借力暖濕化在西北布局更多生態修復項目,提升生態修復的科學化水平。

2022年4月19日,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技術服務中心壁畫修復師在修復出現病害的壁畫。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而對于那些散布在廣袤西北大地上的不可移動文物,比如賀蘭山巖畫、敦煌莫高窟壁畫等,除了加快數字化建檔外,做好水害防治能最大程度延緩氣候變化帶來的文物病害。張強建議,建立氣象與文物的動態監測模型,分析不同氣候情景下各類文物的受損機理,預測氣候環境變化對文物的影響,并優化防護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