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雙碳”目標提出的第五年,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推動著我國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革。
-
老年人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把老年人生活保障好、作用發揮好、權益維護好,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情牽掛,也是對老齡工作的深深期許。
-
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良渚古城遺址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2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向首屆“良渚論壇”致賀信時指出,良渚遺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是世界文明的瑰寶。
-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強調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
-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北京拿出寸土寸金的土地造林綠化,建成全域國家森林城市,整個北京正在成為一個大花園。
-
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服務于民生,不僅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信心和動力。
-
縱觀全國,消費市場呈現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深度轉型。各地創新消費供給的新故事,不斷彰顯我國經濟的韌性與活力。
-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新疆把自身的區域性發展融入國家發展的總體布局中,緊貼民生推動高質量發展,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立足資源稟賦構建體現新疆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
“石榴籽”的比喻,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新疆考察期間聽一位維吾爾族鄉親說起的。這句源自生活的質樸感言,觸動了總書記的心弦。
-
東北抗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最早與日本侵略者作戰、堅持時間最長、條件最艱苦、犧牲最慘烈的一支抗日武裝。在白山黑水間,他們進行了長達14年不屈不撓的斗爭,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
-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為資源型地區發展把脈指向,要求“積極探索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新路徑”“爭取早日蹚出一條轉型發展的新路子”。
-
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萍际巧鷳B治理、探索人與自然共生新邊界、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是實現綠色發展、守護綠水青山的有力支撐。
-
近年來,區域、城鄉、校際、群體間的教育差距,在政策引領、數字賦能、資源優化下不斷縮小。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每一個孩子都對自己有信心、對未來有希望。
-
7月的西北內陸,一場大雨來得猛去得也快。寧夏銀川市西夏區鎮北堡鎮昊苑村村民蘇金萍,開著一輛皮卡車一溜煙鉆進了村頭不遠處的一片葡萄園。
-
油茶是我國特有的優質木本油料作物,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目前全國種植面積超過7000萬畝,茶油年產量突破100萬噸,是國家糧油安全的重要補充。
-
盛夏麗江,艷陽高照。玉龍雪山腳下的云南麗江現代花卉產業園,一座座智能溫室大棚里,熾熱的陽光穿過散射玻璃頂,變得輕柔和煦,灑在一枝枝競相盛放的玫瑰花上。
-
“一根甘蔗實現‘吃干榨盡’。這是一個附加值很高的產業!”習近平總書記對糖業循環經濟的關心關切,激勵著行業從業者不斷延伸產業鏈,把甘蔗“榨”出更大的價值,實現“從一根甘蔗到全產業鏈增值”。
-
“港口是基礎性、樞紐性設施,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秉h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赴港口考察,聚焦現代化港口建設,擘畫新時代港口發展藍圖。
-
謀求技術產業升級、尋找產業鏈發展新動能、盤活閑置資源促進要素流動……當前,縣域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各地資源稟賦不同、發展路徑各異,因地制宜發展縣域經濟,編織出“城尾鄉頭”的發展經緯。
-
循著“四個面向”的指引,科技與產業深度交融、同頻共振,源頭創新蓬勃涌動,前沿成果加速落地,越來越多的“創新力”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