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數農時代的豐收節不僅是慶祝物質豐收的節日,更是展示農業現代化成果的重要窗口。在數字農業背景下,“豐收”的內涵已從“產量的豐收”拓展至“數據的豐收”“產業融合的豐收”。在豐收節期間,新華網“數農時代”欄目推出豐收節特別專題,從新農人、新農技、新農田、新農企、新農資等多角度進行了采訪,進一步探索科技與農業的深度融合。
新華網山東9月23日電(曹素妨)在山東壽光,當蔬菜交易流水可以替代抵押物,當手機一點就能秒獲貸款——壽光農商銀行用“數據信用”重新定義了農業融資。過去依賴現金交易的蔬菜產業,如今正經歷一場由數據驅動的金融變革。
為解決農戶與合作社之間長期存在的“現金結算難”問題,壽光農商銀行聯合中國銀聯打造了“產銷服務平臺”,將農戶與合作社間的線下現金交易全面遷移至線上。這一變革不僅為農戶帶來了支付便利與資金安全,更關鍵的是,每一筆交易都轉化為真實、可追溯的“數字信用憑證”,為后續的金融創新奠定了數據基礎。
基于平臺積累的交易流水,壽光農商銀行推出“產銷e貸”信用貸款模式,實現了從“依賴抵押物”到“依托數據流水”的信貸邏輯轉變。農戶無需抵押、無需跑網點,僅通過手機銀行即可依據交易記錄獲得系統自動授信,實現“秒級放款、隨借隨還”。這一模式顯著提升了農業融資的可得性與便捷性,真正讓數據成為可質押的“新農資”。
壽光的實踐,以支付數字化為起點,通過數據賦能打通了金融資源流向農戶的“最后一公里”,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也為數字普惠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區域樣本。
【糾錯】 【責任編輯:向思敏 丁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