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農時代·豐收節|數字育種育苗,打造蔬菜產業的“智慧芯”-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3 16:18:18
來源:新華網

數農時代·豐收節|數字育種育苗,打造蔬菜產業的“智慧芯”

字體:

  編者按:數農時代的豐收節不僅是慶祝物質豐收的節日,更是展示農業現代化成果的重要窗口。在數字農業背景下,“豐收”的內涵已從“產量的豐收”拓展至“數據的豐收”“產業融合的豐收”。在豐收節期間,新華網“數農時代”欄目推出豐收節特別專題,從新農人、新農技、新農田、新農企、新農資等多角度進行了采訪,進一步探索科技與農業的深度融合。

  

  新華網山東9月23日電(曹素妨)每一顆甜椒、每一根黃瓜、每一株番茄的風味與韌性背后,都是一場看不見的科技較量。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而數字技術,正在成為改寫中國蔬菜基因密碼的“新語言”。

  本期新華網記者采訪了山東省濰坊壽光市政府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壽光研發中心副主任許鐵敏和海而思(山東)種苗有限公司市場總監懷新磊,聚焦壽光如何運用數字技術攻克種業“芯片”難題,智能育苗如何賦能產業升級,探索這座“蔬菜之鄉”向“種業硅谷”躍遷的創新實踐。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育苗是成果轉化的關鍵一環。在山東壽光,數字技術正深度融入育種與育苗的全過程,驅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為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貢獻“壽光良種”力量。

  智能育種:從“經驗選育”到“基因設計”的跨越

  “保護好種質資源就是守護好農業生產與生態安全的‘基因庫’?!眽酃馐姓h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壽光研發中心副主任許鐵敏介紹,壽光已建成存儲2.6萬份茄果類種質資源的省級最大資源庫。這里不再完全依賴“田間觀察+經驗選育”,而是通過智能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像拼樂高一樣組合抗病、高產、耐儲運等優良基因。該技術融合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與人工智能,實現了從“表型選擇”到“基因型設計”的飛躍,將育種周期從傳統的8-10年縮短至3-5年。

  目前,壽光每年培育上百個蔬菜新品種,國產種子應用率已突破70%。全國首款功能型“減脂黃瓜”中農脆玉3號便是該技術的成果,高丙醇二酸含量達到普通黃瓜的8-10倍。中心育成的“中椒”系列甜椒,不僅抗病性強、產量高,更在風味和果型上實現了“定制化開發”。

  智慧育苗:“種苗大腦”讓育苗進入“算法時代”

  在育苗端,數字化同樣帶來革命性變化。海而思(山東)種苗有限公司市場總監懷新磊表示,數字化種苗有效擺脫了傳統育苗“靠天吃飯”的困境。該公司搭建了全國首個種苗智能化生產管理平臺——“種苗大腦”,通過物聯網傳感器、大數據云平臺與氣象數據聯動,系統能實時調控溫、光、水、氣、肥,為每一株苗定制生長方案。

  更革命性的是,其自主研發的80mm紙缽大苗技術,配合旋轉運動式育苗系統,使育苗效率達到傳統溫室的7倍,能耗降低35%,單株種苗成本顯著下降。這意味著,種苗不僅更健壯、更整齊,還能提前一個月上市——對農民來說,就是實實在在的收益提升。

  邁向“種業硅谷”:構建“一體兩翼”發展新格局

  面向未來,壽光立志實現“選育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蔬菜品種”和“培育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育種企業”兩大目標。許鐵敏副主任指出,實施路徑是構建“一體兩翼”格局:即以市場化運營主體為核心平臺,一手抓科技創新,搭建國家級公共服務平臺吸引頂尖團隊;一手抓產業融合,構建“示范+推廣+交易”一體化賦能體系。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協同發力,正共同推動壽光從“蔬菜之鄉”向“種業硅谷”華麗轉身,讓豐收的基石在數字時代愈發穩固。

  “數字育種育苗”不只是技術升級,更是一種農業范式的重構。它讓中國蔬菜產業從“被動引種”走向“主動創種”,從“經驗農業”走向“數據農業”。每一顆被數字技術澆灌的種子,都是中國農業走向強國的見證。

【糾錯】 【責任編輯:向思敏 丁峰】
        aⅴ另类天堂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