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中國建設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中國建科)舉辦了一場以“智啟未來·共鑒城市更新新范式”為主題的企業開放日活動,吸引了多家主流媒體及北京七中、北京西師附小的中小學生的積極參與。此次活動不僅展示了中國建科及其所屬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中國城建院)踐行央企職責使命走過的光榮發展歷程和在城市更新領域的創新成果,還深刻傳遞了“人文關懷+科技驅動”的核心理念。通過實地考察楊梅竹斜街城市更新和北京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兩個項目,深入了解了中國建科作為城鄉建設科技領域“國家隊”,推動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和卓越貢獻。

中國建科“企業開放日”活動現場
2025年是中國城建院創立40周年。中國城建院前身為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城市建設研究院,自1985年創立以來,從最初的7名員工發展到如今的2000余人,中國城建院始終踏著時代的脈搏,經歷了從住房城鄉建設部事業單位到企業轉制,再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每一步都凝聚著奮斗者的智慧與汗水。
立足央企使命定位 服務美麗中國建設
中國城建院聚焦美麗中國建設,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為己任,致力于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立足“治理差的、建設美的”兩大業務方向和“導入綠的、構建全的”業務內核,貫徹“城市生命體”和“綠色金融”理念,提供“理念引領、3C前置、設計牽頭、場景賦能的三求四劃兩全一站式”綜合服務。作為城鄉生態文明建設綜合服務商,中國城建院在固廢處理、風景園林等專業領域確立了領軍地位,完成了包括垃圾處理、景觀園林、風景名勝區以及國土空間規劃、市政工程、綠色建筑、勘察工程等在內的一批標志性項目。
科技創新引領發展 標準制定彰顯實力
中國城建院始終不忘初心,以引領行業發展為己任。建院初期,便承擔政策研究、標準制定和行業科技攻關等任務,取得了顯著成績。改制以來,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垃圾資源化利用、生態修復建設技術體系等領域不斷突破,技術手段不斷更新,行業影響不斷擴大。
四十年來,中國城建院先后承擔國家重點研發及專項任務300余項,獲得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52項,填補了100余項技術空白,管理和編制國家、行業標準600余項,為行業技術進步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風景園林領域,中國城建院承擔的標準數量占該行業標準總數的60%以上;在固廢處理領域,承擔的標準數量占該行業標準總數的80%以上,成為該領域的國家智庫。牽頭承擔“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城市藍綠空間生態涵養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生活垃圾處理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等重點科技創新項目,為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大局貢獻了關鍵力量。
中國城建院致力打造國內領先的科技創新平臺,成為我國城鄉建設領域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先后獲批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態與園林工程技術創新中心、住房城鄉建設部環境衛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生態環境領域唯一的行業科技創新平臺。
2022年,中國城建院組織申報的“國際供熱管網技術委員會(ISO/TC341)”成功獲批,并承擔秘書處及國內技術歸口單位,實現了我國市政基礎設施領域國際標準化組織技術委員會“零”的突破,并成功立項并主編1項國際標準。
同時,全國城鎮風景園林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城鎮供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16個標委會依托中國城建院設立;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中國城市經濟學會、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中國市政工程協會、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等國家級學協會依托中國城建院設立分支機構。
實踐創作展現擔當 家國情懷融入血脈
中國城建院深入踐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以綠色低碳美麗城市建設為核心,以生態修復建設和公共空間品質提升為抓手,首創了世界適用的生態環境修復建設的“最優價值生命共同體”理論范式,并創設了國際領先的最優價值生命共同體建設的“六大實踐方法體系+九大技術集成體系+三大指標評價體系”,系統全面深度破解了生態環境修復建設面臨的多目標融合、縱向全過程協同、橫向多要素耦合、效益評價單一等世界性難題。以此編著出版的“十四五”國家重點圖書《綠色生態建設指引》,填補了國內外重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建設理論、研究、規劃、設計與實踐的空白,為新時代城鄉生態轉型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與實踐啟迪。成果得到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多位院士的高度評價,榮獲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并同步編制印發了《<綠色生態建設指引>項目應用實施細則》,指導完成了眾多具有標桿性和重大影響力的實踐項目。

“十四五”國家重點圖書《綠色生態建設指引》
中國城建院完成了昆明寶豐半島濕地項目、重慶廣陽島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溫州三垟濕地公園項目、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項目,以及黃山、八達嶺長城、鳴沙山—月牙泉、荔波漳江等具有全球價值和代表國家名片的世界遺產與自然保護地的保護研究和規劃編制。同時,在援外領域也取得了突出成績。埃塞俄比亞河岸綠色發展項目、老撾瑪霍索綜合醫院項目、援佛得角大學等項目,用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援埃塞俄比亞河岸綠色發展項目
從援疆援藏到抗震救災、定點扶貧,中國城建院始終第一時間挺在前、做在先、當表率,以自覺行動詮釋了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的家國情懷。
城市更新新范式與典型案例
2024年,中國城建院提出了實施城市更新需要深入貫徹“城市生命體”理念和“綠色金融”理念,以超常規的思維破局,探索“資源資產化、資產金融化、金融資金化、資金項目化”路徑。中國城建院以“四驅型城市更新”新范式(政策組合拳驅動權益更新、雙資先手棋驅動空間更新、產業連環招驅動功能更新、體檢指揮棒驅動要素更新),激活城市內生動力,建設綠色低碳美麗城市。
從老舊小區、街區、城中村改造到完整社區、城市基礎設施升級,從文化遺存場景利用到城市空間迭代煥新,均成為落實中央系列推進城市更新決策部署的創新實踐。中國城建院完成的北京楊梅竹斜街城市更新項目是北京舊城有機更新、社區共生的標桿。該項目創新提出并生動實踐“設計牽頭+運營前置+居民共建”實施模式,將圖紙上的“平方米”轉化為居民生活中的“幸福感”,不僅關注物質環境改善,更關切居住者的日常生活等非物質文化存續,通過努力修復與重建老北京胡同和諧鄰里關系和文化意境,為老舊街區建立起與當代都市生活兼容的接口,獲得社區居民的贊揚,榮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獎。

參觀中國城建院設計的北京楊梅竹斜街城市更新項目花草堂展廳
面向未來,中國建科將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堅定不移做優新模式、做大新產業、做精新管理、做強數字化轉型、做好國際化轉場,用卓越的專業技術、創新的價值服務,繪就城鄉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新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