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25日報道 歐洲《現代外交》網站11月16日發表題為《北方的一個新生產者,南方的一場新危機》的文章,作者是維萬·沙阿。編譯如下:
幾十年來,世界經濟一直依賴一種明確的安排。富國進行消費、資助創新并制定全球標準;發展中國家則提供廉價勞動力,發展生產能力,并推動外包興起。這種體系創造了就業機會,提高了收入,并引導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國家戰略。
AI改變離岸外包
現在,這一體系正在被削弱。曾經令外包顯得合理的工資差距正迅速縮小。越南、孟加拉國、墨西哥和東歐的工資正在上漲,菲律賓和幾個非洲國家的服務工資也增加到了足以侵蝕這種優勢的地步,而跨國公司曾經認為這種優勢是永久的。坦率地說,離岸外包的邏輯正在以超出許多人預期的速度失去吸引力。
人工智能(AI)正加速這種轉變。AI系統現在正完成曾經需要全球南方大量工人的任務。這不僅僅是生產率的提高。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全球約40%的就業崗位包含可以自動化的任務。調查顯示,近30%的公司計劃在一年內用AI取代所有類別的工作。這些數字并不抽象。它們反映了西方企業內部已經在進行的變革,不過許多人還沒有公開談論這些變革。
全球北方再次成為生產者,但現在的生產是通過模型而非離岸工人進行的。當一個系統能夠以僅占遠程雇員的成本的一小部分完成任務,而又不存在協調風險或地緣政治不確定性時,外包模式迅速瓦解,有時甚至悄無聲息。
世界曾經整齊地劃分為高收入的消費者和低收入的生產者。這種劃分正在被一條新的分界線所取代?,F在的決定性因素是誰控制計算基礎設施和數據所有權,以及先進模型。
數據正成為新的出口商品,知識產權則正成為國家力量的新基礎。
研究表明,發展中國家面臨的自動化風險最高,因為他們提供的是AI可以接手的、可預測和重復性工作。學者們稱這是一種雙重脆弱性,因為這些國家嚴重依賴替代風險高的行業,同時又缺乏足夠的資源來讓自己以同等速度采用先進技術。風險顯而易見,但反應遲緩。
機遇與挑戰并存
當然,AI不會消除所有機會,它也會帶來新機遇。發展中國家如果能夠迅速做出轉變,就能保持競爭力。
它們可以加強自己在稀土礦和戰略金屬領域的地位,而電池、服務器和大數據中心要靠這些提供動力。通過提高提煉和加工能力而不是出口原材料,它們可以在AI供應鏈中獲得更高價值。它們還可以利用自己的地理位置,成為低成本的能源中心,吸引全球計算基礎設施,這種能力正在慢慢成為巨大的競爭優勢。
各國可以把本地數據作為戰略性國家資產來對待。農業數據、醫療保健記錄和文化檔案可以被歸入國家數據集,外國公司必須獲得許可才能獲得。這把數據變成了可再生的出口產品,有助于保持對信息使用方式的控制。
它們還可以專注發展人才比資本更重要的科學和技術細分領域,比如精準農業、先進材料或氣候分析。這些國家不需要主導整個行業,它們只需要一個世界依賴的領域。
最后,他們必須在內部采用AI來提高生產率。在早期采用AI有助于各國在自動化的全部影響顯現前把工人轉移到更高的技能崗位上,而無需等待外部壓力。
現在,單靠價格競爭是不可能實現改革的。人類勞動力不可能比幾乎零成本運行的算法更便宜。發展中國家必須超越以勞動力為基礎的戰略。它們必須在獎勵專業知識、判斷力、文化和創造力的領域建立價值。它們必須投資于本地計算、保護知識產權和打造自己的數據資源。
現在,不是舊模式和新模式之間的選擇。舊模式正在自行終結。唯一的選擇是必須用什么來取代它,這個決定不能拖延更長時間。
全球化不會消失。它正轉變為一種新形式。早先的版本依賴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新版本依賴集中在富裕國家的智能系統。全球消費者現在有了一個新的生產者,這個生產者速度更快,成本更低,而且可以無限擴展。
曾經提供勞動力的國家現在必須決定是重新定義它們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還是任由它們的重要性下降。有些國家可能會適應,許多國家可能不會。
新篇章已經開啟。洞悉這種變化的國家將塑造自己的未來。而對此無動于衷的國家的出局速度將比它們意識到的快得多。(編譯/劉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