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關中襟山帶河,沃野千里。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華民族處在水深火熱的危難時刻,一大批愛國仁人志士懷揣“為充實民生與國防”的夢想奔走呼告,“建設西北、開發西北、興農興學”呼聲綿延,拉開了扎根西部小鎮、開啟建設我國西北地區農業高等教育先河的序幕。1934年,國立西北農林??茖W校(現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奠基成立,至今走過了90年的辦學歷程。
90年來,一代代農業科教工作者扎根曾經的西部小鎮楊陵(1997年“陵”改“凌”),他們秉承“民為國本、食為民天、樹德務滋、樹基務堅”的初心使命,讓西農精神“永為全民族之太倉”的誓言熠熠光輝、發揚光大。
永固太倉
解決好中國人自己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90年來,農業專家扎根黃土高原,承遠古農神后稷之志,行當代“教民稼穡”之為,譜寫了端牢中國人自己飯碗的光輝篇章。
趙洪璋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從小接受“民以食為天”“農是立國之本”古訓熏陶,深知當時農民食不果腹之苦,所以決心學農。1936年,他毅然選擇考取國立西北農林??茖W校(學校前身),作為考入西農的首批學生學習農藝。1940年,趙洪璋被分至陜西農業改進所大荔農場從事農業種植資源調查工作。1942年著名農學家、農業教育家沈學年教授慧眼識才,將趙洪璋調回學校任教并從事小麥品種選育工作,這一待就是52年。
在后來的半個多世紀中,他累計選育出以碧螞1號、豐產3號、矮豐3號和西農881為代表的四批突破性優良品種,累計種植面積9.5億畝,增產小麥約256億公斤。其中,小麥品種“碧螞1號”在1959年推廣種植面積9000余萬畝,創下了我國和世界上迄今為止一個品種種植面積的最高紀錄,推動實現了黃淮海麥區品種第一次大換代和小麥生產的第一次飛躍。
在小麥育種實踐中,趙洪璋開放的學術體系和包容的學術人格有目共睹。無論哪個單位需要親本材料,他都會主動給予。因為在趙洪璋看來,小麥育種需要聯合攻關。趙洪璋恪守“人的一生要為人民做些好事”的信條,大家喜歡稱呼趙洪璋為“趙勞?!?。
趙洪璋院士的人生歷程,用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李振聲院士的話說,就是“學習起步為農民,工作落足為農民,他的一生是為人民服務的一生,光輝的一生”。
在耕地有限的情況下,誰來養活中國人一直備受關注。
1956年,李振聲響應國家號召來到西北。當時,正趕上西北小麥產區條銹病大流行,小麥大面積減產。李振聲決心通過小麥育種解決小麥條銹病問題。
20世紀80年代中期,李振聲帶領課題組成功育成小偃系列小麥新品種并迅速推廣,其中僅“小偃6號”就累計推廣1.5億畝,增產80億斤,開創了小麥遠緣雜交品種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的先例。同時,還在世界上首創了一套全新的育種方法——小麥缺體回交法,大大地縮短了雜交育種時間。由于小偃系列抗病性強、產量高、品質好,在黃淮流域冬麥區廣泛種植。一時間,“要吃面,種小偃”的民謠廣為流傳。也正是因為李振聲在小麥生產的歷史性成就,2006年,李振聲榮獲全國最高科學技術獎。
在生物學領域,農業科學是中國科學家處在世界領先地位的學科。中國用全球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這些歷史性成就,離不開我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李振聲院士的貢獻。
在西農,類似于趙洪璋、李振聲這樣的農業科教專家還有很多,李璋、寧琨、王輝、吉萬全……正是有像他們這樣一代代小麥育種專家,才使西農成為全國開展小麥育種研究最早、育種力量最強、成果最多、影響力最大的科研高地之一。
胸懷祖國
當很多人都在向往都市繁華時,有一群農業科技工作者扎根曾經的西部小鎮楊陵。他們更懂得心系民生、胸懷祖國,他們不斷將先進的養殖種植技術理念教給農民,在豐富百姓“果盤子”“菜籃子”和“肉案子”同時,手把手幫農民鼓了“錢袋子”。
1934年,由國立西北農林??茖W校引進蘋果到陜西省武功縣。經過原蕪洲等果樹專家的不懈努力,成功選育出蘋果品種“秦冠”。20世紀七八十年代,“秦冠”在我國大面積示范推廣,國人吃上了中國自主選育的品種。原蕪洲一生致力于農業科學研究40余年,指導建立了西北地區最早的一個蘋果園,為陜西果樹發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近年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主動面向區域蘋果產業發展科技需求,服務陜西和西北旱區蘋果產業可持續發展,相繼培育出“瑞雪”“瑞陽”“秦脆”“秦蜜”等多個有影響力的蘋果新品種。目前,陜西省蘋果面積已達1100萬畝,年產量達1100多萬噸。黃土高原成為世界公認的蘋果最宜生產區之一,中國也成為世界最大的蘋果生產國,蘋果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世界50%以上。這些成就的背后,蘊含著原蕪洲、趙政陽、馬鋒旺等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一心為人民的付出與奉獻、毅力與堅守。
大白菜被稱為“菜中之王”。特別是在物資匱乏的年代,“種一季吃半年”的大白菜,在蔬菜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提高產量,改善品質,由單季節種植發展為多季節生產,既關乎百姓生活需求,更是國家戰略性民生工程——菜籃子工程的重要內容。
2002年,“秦白”系列大白菜種植面積1600多萬畝,創經濟效益37億元。這組令人驚嘆的數據是對蔬菜專家柯桂蘭科研人生的最好佐證。
柯桂蘭從事科研60多年,“白菜女王”的美譽當之無愧。從工作起,實驗室、溫室大棚、田地,便是柯桂蘭的三點一線人生軌跡。與其他研究不同,農業科研要在田間地頭展開,除了要像農民一樣辛勤勞作外,還要用科學方法觀察記載、分析總結。經過10多年潛心研究,1992年,柯桂蘭成功育成世界上第一個具有直接利用價值的大白菜異源胞質雄性不育系CMS3411-7,攻克了重大世界難題,填補了我國和世界大白菜育種技術的一項空白??鹿鹛m發明的技術所育的品種抗病、優質、豐產,贏得了廣闊的市場。
“我心里頭啥都不牽掛,就是日夜忘不了我的那群羊!”我國奶山羊事業的奠基人劉蔭武臨終前,仍對自己傾注了大半輩子心力的事業念念不忘。
1935年,劉蔭武留學日本??谷諔馉幈l后,他毅然回國,來到西北農學院學習畜牧。在這里,他遇見了原產瑞士,以體形大、產奶量高享譽世界的“莎能”奶山羊,擔任教學試驗農場技士的劉蔭武和畜牧場僅有的2名工人一起喂羊、擠奶、清理羊圈并記錄數據。經過30多年小群體閉鎖純種選育成功“西農莎能”奶山羊,其生產性能較原種“莎能”奶山羊年產奶量提高了15%-30%!劉蔭武率先成立了我國第一個奶山羊研究室?!拔鬓r莎能”奶山羊推廣到全國29個省份,在60多個縣建立了奶山羊生產基地,開創了我國奶山羊研究事業的新紀元。
20世紀80年代,針對國人肉蛋奶等動物性食品極度缺乏的現狀,劉蔭武提出要發展奶山羊解決城鄉居民蛋白質營養缺乏。他不辭辛苦,走到哪里,就把“養羊經”念到哪里。每到一處就和老鄉一道鉆羊圈、爬山坡,實地考察指導。當地群眾尊稱他為“羊教授”,說他“心里想著羊,會上講的羊,進村入戶看的羊,東奔西跑都為羊”。
1990年,劉蔭武教授因病逝世,他舍不得自己的奶山羊事業,選擇與青山羊群相伴,將自己的骨灰安放于隴縣唐家莊鄉(今城關鎮)耀先村的山坡上,實現了他“同山村群眾為伴,與青山羊群同親”的夙愿。如今,“世界羊奶看中國,中國羊奶看陜西”的定位深入人心,陜西當仁不讓地站到羊奶事業的最前列。
自國立西北農林??茖W校建校初期,便提出了“未建系組,先建場站”。學校高度重視并致力于推動復興農業、建設農村,重視農業科研成果和農業技術的推廣。進入新時代,為推動大學科研與農業生產密切結合,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事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選派理論知識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科教人員深入果園、瓜田、畜圈,“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賺”。
“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蔽鞅鞭r林科技大學建校90年來共計為國家培養了30余萬名畢業生,50%以上的畢業生扎根西部,為“三農”一線培養了一大批“靠得住”“留得住”“用得上”的優秀人才。
不負青山
水土流失是黃土高原的主要生態問題。飛沙走石、黃沙漫天,是最初我們對黃土高原的認識。為了讓黃土高原披上綠裝,學校從建校之日起就將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問題作為自己的使命。
我國現代水利建設先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建學院的創辦者李儀祉,終生以治水為志,鑿涇引渭,治黃導淮,整治運河長江數十年,尤其在黃河治理方面建樹頗多。
1933年,李儀祉奉命籌設黃河水利委員會并出任委員長兼總工程師。在分析我國歷代治理黃河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李儀祉創造性地提出了對黃河治理必須是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運、灌溉、水電兼顧的指導思想。
1936年,時任南京國立編譯館館長的辛樹幟被調至位于偏僻農村的國立西北農林??茖W校擔任校長。1956年,他發起組織陜北農業生產和水土保持工作考察團,對陜北地區十八個縣,尤其是丘陵溝壑區進行實地考察,深感水土保持和農業增產之間關系密切,“余若無赴陜北從事水土保持之考察,則絕無水土保持之發言及歷史之研究”。1958年,完成了《我國水土保持的歷史研究》論文的辛樹幟決心向前邁出一大步,開拓一個新的科學領域——中國水土保持學。辛樹幟擔任校長期間,廣攬天下英才,中國現代農田水利學科創始人沙玉清就是其中一位。
沙玉清一生發表50余篇論文,其中有關黃河與泥沙的研究約占一半。早在1932年,受李儀祉關于“根治黃河、河患于沙”思想的影響,沙玉清寫成了綜論文章《河流之挾沙量》,成為我國早期研究泥沙運動力學的論文之一。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沙玉清帶領助手、學生動手親自制作模型,開展泥沙沉速、油泡測速及渾水滯性等有關試驗。沙玉清人生的最后一句話就是告訴家人:“要好好為人民服務?!?/p>
20世紀50年代,在黨和政府根治黃河水患和開發黃河水利的號召下,朱顯謨先后4次參加黃土高原考察。1959年,朱顯謨毅然從工作和生活條件優越的南京舉家來到西北小鎮楊陵,從此扎根黃土,將一生奉獻給了他摯愛的土壤科學研究。
“看到朱顯謨先生放棄南京二層專家樓,到楊陵住兩間平房,且無衛生間和廚房,吃水要到公用自來水龍頭接。這種為了科學事業的理想、為了國家的需要,獻身于黃土高原土壤科學研究的精神和行動,深深感動了我?!倍嗄旰?,李振聲院士動情地回憶起朱顯謨的故事。
作為黃土高原國土整治戰略家,朱顯謨先后實地考察了黃土高原溝溝坎坎20多次,三跨昆侖,兩度入疆。
在認真總結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規律與水土保持、國土整治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群眾實踐經驗,20世紀80年代,朱顯謨提出了“全部降水就地入滲攔蓄,米糧下川上塬、林果下溝上岔、草灌上坡下坬”的黃土高原國土整治“28字方略”,為大規模治理黃土高原提供了重要的科學和實踐依據。
“28字方略”后來在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中得到廣泛應用及驗證。經過20年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踐,黃土高原植被覆蓋率由過去的31.6%提高到現在的65%,黃河輸沙量由過去每年16億噸下降到現在的不足2億噸,助推陜西省綠色版圖向北推移了近400公里。黃土高原實現了山變綠、水變清、人變富的偉大奇跡。如今,從內蒙古河口鎮到河南桃花峪,1200多公里的黃河中游已是一河清水!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攀登之路,勇者不孤。徜徉古老的邰國故園,依舊禾苗青青;放眼蜿蜒的渭河之水,依然流向東方。時空風化不了千年的記憶,時光記載著盛世的輝煌,麥香陣陣,秦風習習,不斷吹來后稷傳人教民稼穡的嘹亮新曲。(記者姚友明) (參與采寫:楊遠遠 李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