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記者季嘉東)匹克球,這項融合了網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的特點,規則簡單、上手快、趣味性強的運動正吸引著越來越多人參與。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2024年是匹克球流行趨勢爆發的一年,而向前追溯這股風潮,人們會發現,廣州是推動匹克球在中國發展的先行城市之一,其中有一個關鍵人物——廣州市匹克球協會會長王慶民。

一顆“和諧”的球
2005年,王慶民第一次在美國西雅圖見到匹克球,當時他感覺這項運動沒有什么技術含量,和自己很擅長的羽毛球相比,“都是老頭和老太太在打”。就這樣“不屑”了兩年,真正上手后,王慶民卻成了一個“球癡”。
2010年,王慶民帶著匹克球拍回到廣州,從此開始了十幾年的推廣之路。2012年,美國一群匹克球狂熱愛好者讓王慶民牽線,從2012年9月30日到11月15日,他們走過了中國十七個城市。經過堅持不懈的推廣,到了2019年,廣州市體育局發現了匹克球的潛力,適時成立了廣州市匹克球協會,這項運動在廣州開始飛速發展。
一個猛子扎進匹克球十幾年,王慶民發現這項運動的魅力不僅在于表面的競技,更在于內生的和諧。
“我有幾個美國的朋友,他們去年6月份去歐洲幾個國家旅游,也想在那里打球。第一站到了芬蘭,他們在休息的時候突然間七八個人過來,原來是看到了他們的球拍,就問他們晚上什么安排,還幫他們入住了酒店,吃了快餐就馬上帶他們去打球。那段時間他們去哪個國家都有人一起打球,本來計劃旅行14天的,結果去了差不多兩個月?!?/p>
匹克球也是家庭成員、企業職工建立良好關系的紐帶,一些場館形成了固定的家庭和企業客戶,幫助人們跨越了性別、職業和代際差異。
“這就是和諧?!蓖鯌c民說,“匹克球這個運動能在人們之間產生包容、和諧,大家能夠一起快樂?!?/p>
不是“老年”球,匹克球正年輕
在很多人眼里,匹克球是一項“老年”運動,更是羽毛球和網球的替代品。實際上,匹克球正朝著年輕化、潮流化的趨勢發展,這頂“老年帽”很快就會被摘掉,在這方面,廣州已經做出榜樣。

王慶民介紹,廣州市匹克球協會一開始就把校園作為推廣的主陣地。2021年,經廣東省學生體育藝術聯合會發文倡導,廣東省第一屆匹克球教練員培訓班一開班,就有51所來自廣東10多個地市的高校、中小學校的137人報名,而此前預想的是只要能有20個學員就可以開班。
匹克球在廣東校園里的風靡給王慶民很大震撼?!拔易畲蟮母惺苁?018年的時候,我協助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開辦匹克球課程,他們最初是在籃球場上貼線,貼出了四個球場,但后來學生自選的只有三十多人。后來我讓他們不要貼線,做成真正的丙烯酸場地,結果一報名接近700人?!蓖鯌c民說,“由此可見,在新興運動的推廣中,‘球場的展現’是非常重要的?!?/p>

從2022年開始,廣東的匹克球運動在校園里風靡。2023年,廣東省首屆中小學生匹克球錦標賽吸引了80多所學校的700多名運動員參賽,第二屆的參賽人數增加到97所學校的近1000人;今年11月21日-23日,2025年廣東省大學生匹克球錦標賽共有來自全省54所高校的近800名學生參賽。
社會層面上,隨著許多球館開展進社區、進校園、進商圈等普及推廣活動,客戶與日俱增,他們開始舉辦各種創意比賽,激發這項運動的潮玩屬性,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的上班族加入。與此同時,場地運營成為他們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廣州的一些球館進行了有益探索。

成立于2024年的匹派體育建成了兩座無人值守的智能化匹克球館,用戶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完成預約訂場、門禁開啟、燈光控制、器材租賃、離場結算全流程操作。無人值守模式帶來了顯著的降本增效。場館無需設置前臺,而且盤活了樓頂天臺、室外空地等閑置空間,降低了建設成本,有效助力了“金邊銀角”“口袋公園”等城市升級改造工程。
從0到1,潮流還將繼續
王慶民介紹,廣州市匹克球協會創造了許多“第一”。例如,在2018年邀請國際匹克球教練協會到廣州舉辦首屆國際教練員培訓班,培訓出中國第一批國際匹克球教練員;在2019年由廣州市體育局群體處指導,舉辦了中國第一個國際匹克球賽事——廣州匹克球國際邀請賽;受國家體育總局小球運動管理中心委托,與廣東省社會體育和競訓中心聯合承辦了首個匹克球全國性官方賽事——2023年首屆全國匹克球大賽。

做到這些“第一”不容易。王慶民回憶,為了確保首屆全國匹克球大賽順利舉辦,他決定不收取參賽費用,通過一個又一個電話召集了27支參賽隊伍。而在舉辦廣州匹克球國際邀請賽時,他主張將通用的發球得分制改為每球得分制,這個沒有先例的想法讓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反對。
“但我說我們的國情就是這樣,我們的比賽是逢星期六和星期天才舉行,如果是發球得分制,就根本控制不了比賽時間,也沒法很好地安排比賽和轉播?!?/p>
王慶民相信,在今后的5年,匹克球還將迎來新的增長。從最初的“不屑一顧”到如今的“全心投入”,王慶民和匹克球的故事,印證了這項運動的獨特魅力:它讓人著迷的不僅是技巧,更是和諧,是跨越性別、年齡、職業的開放與包容。



